插队经历之十七——做豆腐

标签:
历史情感美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1976年1月8日是腊八,打这天起村里就开始酝酿过年的气氛。这一年的春节我们是在村儿里度过的。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当地的说法有些许不同,如:二十七杀公鸡;二十九蒸饽饽;三十晚上包饺子等。
我们知青也入乡随俗,按照民谣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五就要做豆腐。在这里,做豆腐之前有一道预备工序,就是烘干黄豆,这样磨豆子就非常顺利。这道工序,老乡们通常利用土炕来完成,我们知青点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放在女知青居室的土炕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没有温度计,我们可爱的女知青怕黄豆烘的不够干,就使劲的往灶台里加柴,加着加着就加过了,直到有老乡闻到了黄豆的香味问我们时才发现。老乡告诉我们,这样虽然还能做豆腐,但出浆率会降低,豆腐做出来也不够柔软,豆渣会比较多。
这里传统的做豆腐工艺基本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破豆馇、泡豆、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只有磨豆浆是使用电磨。传统的豆腐是用卤水点成的。用石碾将黄豆压磨成两半,筛一筛,笸去外皮,把破好的黄豆放入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豆渣可以做成豆渣饼或豆渣饽饽,也可以做猪饲料。
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要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煮的温度保持在90~110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在煮豆浆的同时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边搅拌边点卤,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不久之后,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花。若要进一步将豆腐花制成豆腐,则在豆腐花凝结的约30分钟内,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满后,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木板,上面再压上一些大石头,压十分钟或半个小时,即成豆腐。此时取出的豆腐,切一块下来,蘸点儿万能的“咸汤”,就可以吃了。当地叫吃开包豆腐,其浓浓的豆香,令人难忘。
当你亲眼目睹了传统豆腐制作工艺过程,就会对歇后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有着形象而深刻的体会。世上万物有事物相生相克的哲理,一个事物总有另一个事物可以降伏它。
做一锅豆腐一般是20斤黄豆出50斤豆腐,一两天是绝对吃不完的,乡亲们会将水豆腐冷冻为冻豆腐。那时没有冷冻设备,但大自然是最好的冰箱,只要把豆腐切成长方块,码在盖垫儿上在屋子外放置一夜,就可获得易于保存的冻豆腐。我们知道,水有一种奇异的特性:在4时,它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到0时,结成了冰,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了,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一成左右。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里面的水分结成冰,原来的小孔便被冰撑大了,整块豆腐就被挤压成网络形状。等到冰融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以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孔洞,使豆腐变得象泡沫塑料一样。这样的豆腐吃上去的口感很有层次。冻豆腐放在荤汤里煮是非常好吃的,因为冻豆腐里的蜂窝结构吸收了汤汁。由于冻豆腐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也很鲜美,可以用冻豆腐制作很多美食。
插队以来第一次做豆腐,就这样以基本成功宣告结束,虽然口味上不及老乡家做的好吃,但也是我们自己做豆腐的开始,相信以后会越做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