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经历之二十三——攻读研究生

标签:
历史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职教经历 |
我的工作进行收尾以后,向国家教委职教司请示返回学校借调结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从1990年8月开始,项目执行期六年,到1996年结束。在筹备贷款项目期间与世界银行的工作人员相接触,发现他们不是硕士就是博士,于是也就激发了我继续学习的愿望。恰巧那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延期到了1990年的1月,正好为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提供了时间。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方向,那时研究生招生不一定非得是从本科应届,还可以在职攻读,但每名导师最多可以招三名学生,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经过政治、英语、教育心理学与计算机等课程的考试,同时,要有两名专家的推荐信。我幸运的被陈老师招为在职硕士研究生,由于是在职,要为原单位提供1/3的工作量,所以学制就变成四年。回职业学校工作到9月份,我又重新跨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准备开始新的学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报到之后得知我的导师陈老师被国家教委派到澳门的一所大学去当院长。澳门的大学允许陈老师带一名助教过去,但要求要懂粤语,这可勉为其难了,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口的京腔,哪儿懂粤语呀?心理系经协商决定将我派到冯老师门下攻读研究生,不过研究方向就明确是《教育心理学》了。我想:彻底跨界也应该不错。冯老师结合中外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状况,创立了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能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理论问题。根据结构——定向教学理论,“能力是个体活动的,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家电维修专业为例,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一种个体维修活动的经验技术能力作为维修活动的稳定调节机制,是获得知识专业技术和操作性知识,以技能操作技能和机制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不断概括化、系统化、积累化而实现。所以,技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同时也依赖于心智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心智技能是能力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实践必须突出对心智技能的科学训练。
由于我是在职研究生,还需承担学校部分工作。1993年,我担任了宾馆机电班《脉冲与数字电路》的教学任务,这门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加上现行教材与以教学目标差异较大,因此教学的难度很大。我一方面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认真对教材进行改革和再加工。增加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内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实验课的安排方面,采取了由我规定实验项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交我审查,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学生完成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辅导。对于重要的实验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起来虽然加大了我的工作量,但看到学生们的实验技能明显的提高,累一点也就不算什么。我还要求每个学生结合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件小作品,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我从技术上把关,当时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制作,学生们制作的成果在学校作出展出。
图为硕士论文答辩会时照片。
下图为硕士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