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入老虎的巢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冒危险,就难以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难以取得真知。出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近义词有:亲临其境、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等。
成语故事是说:东汉名将班超,早年曾率兵出击北匈奴贵族,战功显赫,被任命为假司马。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派班超与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刚到鄯善国(本为楼兰国,汉昭帝时改为鄯善)时,鄯善国王还款待得十分周到,后来却忽然改变了态度。班超感到奇怪,猜想这一定是北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态度摇摆不定,不知所从的缘故。于是班超唤来对方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使臣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
侍臣一听,十分惶恐,交待了一切。班超一听,果然不出他所料,便把随从来的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激发道:“现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异国,本是想立大功,以求发达。可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的身体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说该怎么办?”
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马您调遣!”于是,班超提议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使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了他们。这下鄯善王就会吓破了胆,我们的事才能成功。”
大家提出:这事要不要跟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胆小坏事,一口否定。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三十六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鄯善国举国震惊。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不过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于是班超和他的部下们一起胜利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与鄯善王和盟而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理学意义是,试错时要敢于冒风险。试错法是一种通过尝试各式各样的方法或理论直到错误被充分地减少或杜绝从而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方法。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在自然界中,试错法常用于探索具有黑箱性质的系统目标,通过不断试验和消除误差来接近目标。这种方法在动物的行为中是不自觉地应用的,在人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学习方法。应用试错法的主体通过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黑箱系统的参量,试验黑箱所作出的应答,以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主体行为的成败是用它趋近目标的程度或达到中间目标的过程评价的。趋近目标的信息给主体,主体就会继续采取成功的行为方式;偏离目标的信息反馈给主体,主体就会避免采取失败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种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评价,主体就能逐渐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事例说明,通过敢于试错的方法,班超和他的部下们一起胜利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与鄯善王签订了盟约。
渔夫乐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