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心解——偷梁换柱

(2022-08-19 18:55:49)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成语

分类: 成语心解

 成语“偷梁换柱”是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成语的出处是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近义词有“偷天换日”,“以假乱真”等。“偷梁换柱”和“移花接木”都比喻暗中玩弄手段;用另一种事物来代替。偷梁换柱中要偷换的是“梁柱”;多指以假的代真的;“移花接木”一般比喻将某一事物同另一事物衔接;偷梁换柱含贬义;语气重;所改变的是整体上的;“移花接木”是中性;可以是局部的。

      成语的故事是说:贾宝玉犯了疯病,贾母为了给他的健康,让他结婚冲喜。他钟情于林黛玉,而林黛玉此时重病缠身。凤姐想了一个偷梁换柱的主意,表面答应宝玉娶黛玉,而实际让他娶薛宝钗。在他们结婚的当天夜里,林黛玉孤苦伶仃的死在潇湘馆。

国外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实验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可以肯定,这个学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

国外有则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位老人巧妙的利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改变了孩子们的行为方式。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也就是偷梁中的“梁”——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换成了换柱中的“柱”,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当有一天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了,自然就有办法对付这些顽皮的孩子了。

人世间的事情有时候是非常奇妙的,有些事情你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人类存在着“逆反心理”。

渔夫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