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心解——“沐猴而冠”

(2022-04-23 08:42:04)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成语

沐猴而冠

分类: 成语心解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指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是楚人,人说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正与楚人相对,可以相信沐猴最初是楚人对猕猴的称呼。

“沐猴而冠”相关的成语故事说的是项羽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改学剑,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气。项羽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名姓而已。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后来项羽带兵攻入咸阳,杀了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著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实验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可以肯定,这个学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

 国外有则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当有一天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了,自然就有办法对付这些顽皮的孩子了。

 项羽的悲剧正是如此,他已经将打天下,推翻秦政王朝,转化为得财富回乡炫耀,这必然造成了政治上的短视,最终走向失败。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说: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义。希望藉工作而获得报酬的人,只是在为报酬效劳而已。

                                                                                          渔夫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