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衬托了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的形成了一个完美整体,从而形成旗袍文化;一般来说京派与海派旗袍,分别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在传统上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而且也是不开衩的,经过逐步改良,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渐渐高及膝部,三十年代初期,流行大开衩旗袍,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已经成为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