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在洛阳白虎观,召开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等参加的会议,彼此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同异,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之差异,当时撰有《白虎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后又命班固(公元32-92年)撰成此书。
《白虎通义》继承了《春秋繁露》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普遍地、具体地解释世间的一切事物,在阐述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时,肯定了《周易》的非凡价值和特殊地位。
《白虎通义》中,受到《周易》的影响表现得较为突出,不但继承了《易传》以来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对于《周易》的变化之道,也有所注意、有所取鉴,承认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又注意到了《周易》的不易之义,此外还继承了以《易传》为代表的中和理论,强调中和是人的自然之性,要求人们互相和睦,彼此亲爱。
《白虎通义》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书中汇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以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全面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该书不但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还对后世的中国儒家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