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讲命堂
讲命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663
  • 关注人气:3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谷幽兰

(2014-09-24 09:45:08)
标签:

文化

佛学

八字

风水

命理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道经典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尔.波特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对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所谓“隐士”,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高人逸士的代名词,但无论是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好像早已隐没在时光深处。那么,当代中国究竟还有隐士存在吗?如果有,他们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如此肯定回答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既是一部探讨传统隐士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同时也未尝不是一部糅合着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智慧书,在书中不仅追述了诸多中国古代著名隐士的生平事迹,用以印证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同时还对隐士的社会身份及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探讨。

      “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这是从社会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则是从个人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个人觉得,“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地偏,并不重要,心远,才是关键。或许,这也同样是比尔·波特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打坐非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