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学首先是人学

(2020-12-01 18:02: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教育学首先是人学
                                                                  陈 文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对教育的定义是“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
环视当下中小学校里的教育生态,缺失“人”的伪教育、假教育和反教育的情况还真不少。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跟风而教。今天的中小学校园里,各种唯上、跟风的标语口号,各式花样翻新的研究课题,各种千奇百怪的“xx教育”,都以教育的名义定格在学校显著的位置。有的地方更是口号月月改、理念年年换,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这样的“常换常新”,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二是假名而教。比如以“民主”名义施教。据报道:河南省洛阳市某中学初一班,生物老师发起“民主投票”强行劝退学生。比如以“树榜样”名义施教。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给成绩优秀的学生穿红色校服,普通学生穿蓝色或白色校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典型的反教育行为。
三是趋利而教。看看某些学校高三教室里的励志口号: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些学校已经陷入十分典型的“囚徒困境”,这种明显的功利教育使得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均被囚其中。

所有的伪教育、假教育和反教育行为都披着“为学生好”的外衣,那么,学生是否领情呢?大家是否记得这么一件事:在南方某中学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上,被指定上台演讲的学生悄悄换掉学校把好了关的稿子,上台后发表了一段抨击中国教育的演说:“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是接受中国当代的教育而获得的,泱泱大国,亿万学子,能不含羞?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都在争取什么呢?都变成了什么人呢?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请先给我们以自由生活,请先还我们快乐成长的时光!”这个让人始料不及的演讲震撼了在场的3000多名师生,随之传遍全国。
教育学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我们要回到“人”这个原点上来,深入研究“人学”这门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
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幸福的普通人。先成人再成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面对教育家的谆谆教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过去在教育过程中的所为,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教育必须在“真”、“实”、“慢”上下功夫。


教育是真功。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全部内涵!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都必须有办真教育、真办教育的意识。尽量不当伪教育、假教育的帮凶,不被社会功利“围猎”。做教育能做的,做教育应该做的。让校园里弥漫着求真、向善、尚美的氛围,让每一项措施都能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作为教师,要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内外展示自己健全的人格魅力。以爱育爱、以真示真。不说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不说自己还没有理解好的话,更不说反人道、反人性的话。通过营造真实的氛围、创设真实的情境,彰显情感与道德的力量,让教育真实地发生。
教育是实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就在当下的小学课堂里。今天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明天的社会就是什么样子。因此,培养人的事业最忌讳花拳绣腿。作为教育者,面对一群身体正在发育、性格正在形成、知识正在长进、智慧正在生成的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出实招、求实效。
不让学生经常去空论崇高的理想,要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具体到教学工作,课前,应该详细地了解学情,扎实钻研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然后怀着朴素真实的感情走进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一起落实好知识点、能力点。面对班里的问题学生,平等地、平实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交流沟通,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是慢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像庄稼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用心栽培,不能心急。而且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这段话给我们两方面的启发:一是面对一个自然人,要把他变成社会人,我们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有拔苗助长的做法。二是必须依孩子的成长规律而行,学会等待。把属于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因为童年应该是人一生的快乐高地,是人生乐观精神的发祥处。一个人连童年都不快乐,还能期望什么年龄更快乐呢!一个社会连孩子都不快乐,都不幸福,那这个社会运行的根本目的何在呢?面对一个个家庭背景不同、脾气性格各异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孔夫子那里获得智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希冀于一蹴而就,不幻想于毕其功于一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见物不见人”的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要么是无序的表演,要么是简单的对对答案。课堂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是没有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会学。同时,课堂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思想才是人的最宝贵的财富,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的发祥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凸显这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教师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二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教师不仅仅要开发教材、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允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三是信念的传播者。作为教师,就是要以正确的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对大千世界有自己的认知。
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他会自觉地把知识、能力、兴趣、习惯、思想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像春风春雨一样在学生心田悄无声息地播撒。首先,他会认真倾听,发现课堂交流中学生显露出的积极的、深刻的、可资全班同学借鉴并进一步思考的思维生长点与思维火花。对学生表达的观念做出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回应,通过有效追问、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法,把学生个人思想的“苹果”拿来分享给全班同学。其次,他会依靠学生之间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和自我扩展。再次,他会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为个体对问题深刻、独立、创造性的认知。
(二)重新定位学生的角色。学生是什么?学生姓“学”名“生”,离开了“学”,就没有“生”,这里的“生”更多是“生长”的意思,因学习而生长。学校必须因学生的“学”而非教师一味的教而存在。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1)必须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成长、去收获,让学生的学习在他的脑海和血液里“留得住”,继而“带得走”,在将来的人生里“用得上”。
(2)必须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发现中,知识得以增长,情感得以呵护,人格得以健全与发展。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身体验到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
(三)重新定位课堂的目标。教学就是通过课堂这一客体而进行的师生共同创造、相互欣赏、导学结合、师生共进的教育活动。如果说教育是一项任务,那么教学则是一种手段,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是具体完成这项任务的责任人。要完成好立德育人的教育总目标,关键是教育者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思想者,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识。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才敢于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其次是真诚的态度。师生双方在交流互动中真诚相待,畅所欲言,就能把真情实感充分展示出来,实现深度心理互动。再次是欣赏的目光。老师对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思想,应投以欣赏的目光,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异端”、“另类”加以嘲笑讥讽。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走进学校的,因此理解、尊重和欣赏别人的经验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让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让学生萎缩的人格能够大放异彩,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激情飞扬的生命场!
一位哲人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当下的中小学课堂,由于模式化的运作机制,忽略了人的存在,束缚了人的思维,学生缺少成为思想者的意识和土壤。因此,我们对学生创新的激情、有价值的创意、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更多去发现、去呵护和扶持。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要素,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地保护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在健康的教育环境里自由生活,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四个教育原则
后一篇:期末管理工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