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44)

标签:
教育时评收藏文化杂谈 |

成长课堂丨“新学堂杯”美术青年教师赛课及研讨(三)
2025年5月14日下午,成都市、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电子科大附小美术课程中心教师齐聚成都英华学校初中部,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成果梳理方法与技巧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活动由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员刘致巧老师主持。

一、课例展示
第一堂课,由工作室成员李茜茹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走进世界民间美术》。李老师紧扣新课标中 “增强文化理解” 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多元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依托新教材丰富的图文资源,系统梳理世界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李老师以面具作为课程导入切入点,并以此展开系统梳理,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世界民间美术。

要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李老师鼓励学生运用 AI 工具自由检索世界任一民间美术作品,围绕 “作品的材料、用途、艺术风格” 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分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智能终端登录 AI 信息检索平台,通过关键词联想、跨语言搜索等功能,挖掘出丰富多样的世界民间美术。

学生们将探究成果转化为图文并茂的视觉笔记,运用手绘插图、数据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生动呈现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汇报过程中,各小组代表结合视觉笔记进行精彩阐释,现场互动频繁,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对世界民间美术多元性的认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数字化创新实践能力的融合。

第二堂课,由工作室成员列五中学卢敏老师执教七年级《古建新生》,深度践行新课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课程理念。卢老师以应县木塔为开篇,通过高清影像与 3D 解构动画,直观展现这座千年木构建筑 “无钉无铆” 的精妙榫卯结构。在剖析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时,卢老师结合贝聿铭“中而新,苏而新” 的设计理念,对比传统粉墙黛瓦与现代几何造型,引导学生感悟古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创新转换。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绘制草图,构思具有古建风格的学校艺术馆设计方案,再将设计思路转化为AI指令,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可视化效果图。各小组热烈讨论,结合课堂所学的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雕花门窗等古建元素,融入现代艺术馆的功能需求,用铅笔在图纸上勾勒出初步造型。在将草图转化为AI指令时,学生们精准描述建筑屋顶样式、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细节。在AI生成效果图后,各小组还围绕实用性、美观性展开二次讨论,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最终,通过手绘构思与AI技术的融合,学生们呈现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艺术馆设计方案,在实践中实现了对古建筑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真正体现了古建新生。


二、评课议课
展示课结束后,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进行说课(李茜茹老师图左,卢敏老师图右),详细阐述了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反思。
与会教师围绕两堂课展开热烈的评课议课,王娇娇、张炜佳、周筱萃、汤明洺、殷浩等老师纷纷发言,肯定了两位老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出色表现。



成都市区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领衔人苏辉宇针对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三、领衔人交流分享
活动最后,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带来《资料与成果梳理方法与技巧》主题分享。他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从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教学成果的提炼总结等方面入手,为老师们提供了实用的方法与策略。分享内容干货满满,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教学实际,帮助老师们掌握科学的资料与成果梳理方法,为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夯实基础。
此次教学研讨,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推动了美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未来,工作室与教师团队将继续携手前行,深耕美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学员反思及感悟:
成都市双水小学刘致巧:
参加本次“新学堂杯”美术教学研讨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学的热情与专业追求。从李茜茹老师《走进世界民间美术》的生动讲解,到卢敏老师《古建新生》的创意课堂,两节示范课不仅展现了美术教学的多元视角,更让我体会到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随后的教师说课和议课环节,同行们真诚的交流让我收获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分享的《资料与成果梳理方法与技巧》尤为实用,为日常教学整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整场活动学习下来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启发,让我受益良多。
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殷梦弦:
在今日的工作室活动中,两位老师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课堂,让我见识到了初中生孩子们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止学习到了这两堂课老师对教学的设计和思路,还学习到老师们用心准备的各种问题和板书设计,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评课环节,老师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对自己受益匪浅。比如苏辉宇老师提到关于AI的使用,要教会学生更有批判性的去辩证的使用AI搜索出来的信息,而不是对AI搜索出来的信息全盘接受,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更高。以及在面对一个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时,如何创设更真实的情境,利用身边的环境或是真实的任务,都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汲取老师们的优点,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稳扎稳打。
供稿:汤明洺
图片:殷浩
编辑:李茜茹
校稿:王春
审稿: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