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2025-01-20 13:23:58)
标签: 

教育

 

时评

 

收藏

 

文化

 

杂谈

分类: 活动简报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市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20250118


工作室动态丨学期总结: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


2025年1月16日上午,由成都市、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苏辉宇特色学科工作室,电子科大附小美术课程中心共同主办的电子科大附小教育集团美术学科第十二届学术论坛在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举行。活动特邀成都师范学院陈实教授到会指导,工作室成员全程参与学习。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本次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贾若男老师主持。


(一)专家讲座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陈实教授给工作室一线教师们带来了题为《如何分析美术教材》精彩讲座。陈老师主要围绕:为什么要用美术教材?新版美术教材新在哪?如何深入分析美术教材?三个问题给大家做了详尽的分析与指导。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陈老师由不同国家的美术教材编写特点讲到美术教材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通过美术教材逐步的丰富性和专业化的演变过程,让我们从中感悟到教材更新是常态,必须立足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陈老师语重心长的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经过国家审定的教科书代表了国家意志,并启迪老师们用好美术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同时,陈老师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讲述了如何深入分析美术教材。如KUD+构建真实情景,运用大单元、大观念等美术教学新法,提出基本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最后,陈老师提出了美育教育中“术”是基础,“美”是主线,“育”是追求的美育学科育人理念,并无私分享了多种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陈老师的精彩讲座和分享,让工作室所有老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二)论坛交流


首先由工作室成员天立教育集团王丽君老师分享了主题为《保持热爱不忘教育初心——脚踏实地做平凡的事》的成长分享。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她主要从坚持学习和坚守教育主阵地两个方面娓娓道来。王老师积极参加杨书虎名师工作室各项活动并善于主动学习、思考和总结,能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梳理,形成成果。在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究创编校本教材,她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中坚持有课程、有产出,她的美术课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用资源,无私用心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并且善于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高度赞赏和好评。真正的做到了努力不必张扬,成果自会发声,保持热爱,一切美好都在意料之中。

在第二个环节中,是由工作室成员、美术课程中心王春和肖思翾两位教师代表进行交流。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王春老师分享了四年级上册的《针线传情》视频录像课。她分享了从前期准备到课堂落实等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的实施步骤,并收获了:一定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勤思善研,多实践,定位不断成长,并与各位工作室同仁共勉。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肖思翾老师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以感悟、收获、方向为纲,分享了自己从教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

第三时段由车敏组长对美术课程中心工作进行总结。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车敏老师以《美术·美数·美塑》为题,分享了以《新学堂稻米香》为代表的美术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课程、美术各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特色课程、项目式探究美术假期作业设计等教学中体现出学科融合、德育融合、项目探究、科技数字赋能课堂等的综合美术育人课程建设与实践,拓宽了老师们的眼界,展示出附小美育的力量。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们共同学习了文章《教师的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并与大家分享了《读书漫谈123》。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杨老师谈到了青年教师们成长的四个重要要素,即阅读、反思、研究、积累,并提醒老师们要一读、二做、三思、四写。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结合工作室的阅读规划,杨老师为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特布置了寒假的任务,即:读一本书籍,写一篇文章,备一课课文,创一件作品,观一个展览,并鼓励工作室成员们利用好寒假假期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领奖环节)


学员感想

成都市蓉城小学  殷浩

今天有幸参与到本次名师工作室的讲座,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与成长经历,收获颇多。

首先,陈实老师就“如何分析美术教材”为题,从为什么要用美术教材?新版美术教材新在哪?如何深入分析美术教材?三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交流。陈老师深入浅出分析,让我清楚明白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科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而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所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尤为重要。陈老师还详细地介绍了新教材“新”在哪些地方,从新版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更为关注美术与生活的关联,凸显“学以致用”,更加推行单元化的课程建构和内容组织,强调“大观念、基本问题、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引领,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此外,他还教会我们可以采用“三读法”对教材进行分析,通过速读、品读、研读对教材内容、结构、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提炼出出处、内容以及意图。陈老师的讲座不仅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本次活动中,王丽君、王春、肖思翾以及车敏四位老师的分享,让我豁然开朗。他们通过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为我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帮助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最后,杨老师在总结中提到青年教师成长要具备阅读、反思、研究与积累四个要素,做到一读,二做,三思,四写;读是吸纳,做是实践,思是提炼,写是输出。“写”的成功,要靠“读”的深度,更要靠“做”的精彩。

教师成长,关键在自己,要学会自己培养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各位老师的分享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工作室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都市龙潭小学校  原野

今天的论坛第一项议程为专家讲座,由成都师范学院的陈实教授担纲主讲,围绕“如何分析美术教材”这一主题徐徐展开。讲座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为何要使用美术教材、新版美术教材的创新之处,以及怎样深入剖析美术教材 。

针对第一点,陈教授进行了中外中小学教材的对比分析。与国内不同,国外中小学美术教学多以项目研究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项目,这对教师的课前筹备和课程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着,陈教授梳理了国内美术教材的演变历程:从早期单纯的临摹本和习画贴,逐步发展为具有初步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材,直至当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拓展美术媒材技术、丰富艺术体验并融入多元文化的教材。如今,新教材的编写秉持育人导向,精心筛选内容素材,既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具备国际视野。在结构组织上进行优化,融入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及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与方式。特别是美术教材的编写,更需彰显艺术特色,突出美术学科学习的活动性与实践性。

陈教授指出,教材是艺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并非知识的简单容器,而是师生间开放对话的平台;它如同布料,并非成衣,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裁剪缝制”。聆听陈教授的讲座后,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今的新教材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强化了艺术、美术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单元内容的创设和教学引领中,“大观念、基本问题、真实情境”不可或缺。当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推进跨学科学习,多学科融合有助于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陈教授的讲座全面解读了新教材。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术”是根基,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美”是贯穿教学的主线,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而“育”则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

论坛的第二项议程进入了热烈的交流环节,王丽君老师、王春老师、肖思翾老师和车敏老师依次登上讲台,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分享交流, 在几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中,王丽君老师的分享尤其引人深思,令人感触颇深。王老师着重强调,“有课程就要有产出”。在她看来,课程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收获多维度的成果。王丽君老师关于课程产出的理念,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导向,促使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与全面性,力求让每一门课程都能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

最后,杨书虎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教师的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中提出“成长 = 经验 + 反思”,经验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的实践认知,从课堂管理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每一堂课的开展,都在为教师积累经验。然而,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反思同样关键。反思是对经验的深度审视,教师通过反思,能发现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优化教学行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场论坛会让我深感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且多元的过程。多阅读会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反思助力我们审视自身,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阅读为基,以反思为翼,以实践为路,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力量。

我深知,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在《教师的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的启迪下,我更加坚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份成长不仅关乎个人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更在于心灵的觉醒与教育理念的深化。

阅读,将是我持续探索教育真谛的灯塔。它不仅让我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论,更引领我走进那些伟大教育家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在阅读中,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教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寻找到本质与规律。

反思,则是我不断自我提升的磨刀石。每一次教学后的沉思,都是对自己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深刻剖析。我学会了在成功中寻找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让每一次的教学都成为一次成长的契机。反思让我更加谦逊,更加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坚定地追求教育的卓越。

实践,是我检验教育理念的试验田。我深知,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完善。因此,我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学生的声音,如何理解他们的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相信,通过不断的阅读、反思与实践,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更加有影响力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教育社群的建设与交流,与同行们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智慧,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相信,只有当我们携手共进,才能共同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


撰稿:卢    

图片:殷浩、邓锐、王春

编辑:李茜茹

校稿:王    

审稿:陈  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