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夏侯两宰相

标签:
夏侯宰相夏侯详夏侯孜梁朝 |
分类: 夏侯人 |
夏侯详
在中国古代封建史上,传统意义的宰相指的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职的称谓各不相同,诸如相国、丞相、尚书、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等。通常来说,如此重要的职务,满朝也仅能有一位当权,否则朝堂会争斗不止。但是在唐朝却产生了524位宰相,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实属罕见,这是因为在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为平衡公卿士族门阀大家的力量而分散相权的结果。
夏侯氏自立姓二千多年来,出了二位宰相,即夏侯详和夏侯孜。
(一),梁朝(南梁武帝)宰相夏侯详
夏侯详(434年-508年),字叔业。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功臣。公元507年征为南梁萧衍朝宰相。
夏侯详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夏侯详极为伤心,厚葬了父亲之后,就在父亲的墓旁结庐居住,为父亲守孝,这一来就是三年。三年服丧期满,豫州刺史殷琰将夏侯详召补为主簿。宋泰始(465年-471年)初,殷琰举豫州之众反叛,宋明帝遣辅国将军刘勔讨伐。殷琰攻守数月,人情危惧,打算派人求救于北魏。夏侯详劝说殷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归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异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若谓不然,请充一介。”殷琰觉得夏侯详分析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去见刘勔。夏侯详对刘勔说:“将军严围峭垒,矢刃如霜,城内愚徒,实同困兽,士庶惧诛,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愿将军弘旷荡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围退舍,则皆相率而至矣。”刘勔答应了夏侯详。夏侯详又说:“审尔,当如君言,而详请反命。”夏侯详来到城下,把刘勔的承诺告诉了城中人。当日殷琰带领众人投奔刘勔,一州得以保全。夏侯详为刺史,又补主簿,不久又被任命为新汲令。夏侯详治有异绩,仍迁别驾。历事八将,州部称颂。
507年十月,夏侯详被征召入朝任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十二月初二(508年1月19日),夏侯详于途中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萧衍身着素服为他举哀,追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景”。
对于夏侯详的“本效忠节”之语,清朝史学家王船山(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夏侯详者,名不显于当时,而能昌言以救刘勔之失,殆跫然空谷之足音矣。殷琰在寿杨,畏明帝之诛己,欲降于拓拔氏,详曰:“今日之事,本效忠节,何可北面左衽乎?”至哉言乎!
详曰:“本效忠节”,皎皎初心,岂自诬哉?夫既以名义为初心,则于义也当审。为先君争嗣子之废兴,义也;为中国争人禽之存去,亦义也,两者以义相衡而并行不悖。如其不可两全矣,则先君之义犹私也;中国之义,人禽之界,天下古今之公义也。不以私害公,不以小害大,则耻臣明帝而归拓拔,奚可哉?
面北左衽,就是向拓拔氏(异族)投降。夏侯详在名不显时就识民族大义,力劝殷琰投降刘勔,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夏侯孜为左拾遗,常着桂管布衫朝谒。开成中,文宗无忌讳好文,问孜衫何太粗涩。具言桂管产此布,厚可以御寒。上问宰相:“朕察拾遗夏侯孜,必贞介之士。”宰相曰:“其行今之颜、冉。”上嗟叹,亦效着桂管布,满朝皆仿之,此布为之骤贵也。
开成年间任殿中侍御史、会昌中刺滁州事,累迁婺绛二郡刺史。唐宣宗即位,历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迁尚书右丞、户兵二部侍郎、同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唐懿宗即位,出任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累迁司空、门下侍郎,册封谯郡公。出任河东、西川、河中节度使,迁太子少保,分司东都。850年),任绛州刺史。唐懿宗登基,进司空。唐懿宗末年,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卒于洛阳任上。追赠司徒。夏侯孜曾在唐宣宗(858—860)和唐懿宗(862—864)二度任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职。
作品有《享太庙乐章》:
于铄令主,圣祚重昌。兴起教义,申明典章。俗尚素朴,人皆乐康。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关于夏侯孜的家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夏侯孜父为夏侯审封。
但最新资料考证,夏侯审封应该是两个人,即夏侯审和夏侯封。夏侯审是夏侯孜的父亲,夏侯封是夏侯孜的祖父。
近年新出夏侯玫及其夫崔贞道二人墓志铭为夏侯审、夏侯孜的父子关系提供了线索。
据《唐故赠秘书郎崔公(贞道)夏侯夫人真源县太君墓志铭并序》(简称夏侯玫墓志)载:“夫人讳玫,谯郡人也。曾祖逸,沁州司马,赠给事中。祖封,相州临河县主薄,赠吏部尚书。考审,尚书库部郎中,赠司空。夫人乃长女也。相国赵郡李公绛之甥,今河东节度相国司空公孜之姊”。据夏侯玫墓志,夏侯玫“以咸通乙酉岁十月十七日寝疾终于新昌里第,享年七十七”,咸通乙酉岁为公元865年,则知其生于贞观五年,即公元789年,与夏侯审生活时代相吻合,可知墓主人夏侯玫之父正是诗人夏侯审。据此可知夏侯审为谯郡人,然其家或早已移居江东,谯郡当仅为郡望。墓志又云,夏侯玫为“相国赵郡李公绛之甥,今河中节度司空公孜之姊”。墓志所记夏侯孜官衔与《新唐书•宰相表下》所载夏侯孜官衔正合,可知为同一人。夏侯玫墓志撰于咸通七年正月,知该年孜尚在河中节度使任上。夏侯孜既为夏侯玫弟,可知夏侯孜乃夏侯审之子。
对于夏侯孜先世,《旧唐书》本传云:“夏侯孜,字好学,本谯人。父审封。”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亦载夏侯孜父夏侯审封。据夏侯玫墓志,可知旧传与宰相世系表所载夏侯孜先世,是将其父、祖名字相连且颠倒而导致的错误。
关于夏侯审、夏侯孜父子的家世,综合《唐故赠秘书郎崔公夏侯夫人真源县太君墓志铭并序》和早先出土的由“男前陕虢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朝请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陕州都督府长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孤子孜(夏侯孜)谨撰”的《唐故尚书库部郎中赠工部尚书谯郡夏侯府君夫人赵郡太夫人李氏归祔志》可列出夏侯孜的家世为:
曾祖逸,沁州司马,赠给事中。
祖封,相州临河县主部,赠吏部尚书。
考审,尚书库部郎中,赠司空。
长兄汶,早夭。
次兄敏,同州白水令。子洙。
三兄敬,登名士进士第。
孜弟敖,浙东观察判官,检校著作郎。子藻。
孜长子,夏侯潭,登进士第,累官至礼部侍郎。子坦,孙映。
孜次子,夏侯泽,登进士第。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黄清发《夏侯审、夏侯孜家世事迹新考》(黄清发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