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夏侯那些人和事
夏侯那些人和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82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赣州市兴国县夏侯氏宗祠《华甫堂》

(2023-02-14 14:10:37)
标签:

赣州

兴国县

枫边乡

华甫堂

红军

赣州市兴国县夏侯氏宗祠《华甫堂》


       夏侯氏历史悠久,为大禹嫡传。夏禹,轩辕黄帝之曾孙鲧之子。帝尧之时,滔滔洪水,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百姓陷于其忧。尧采纳了四岳意见,用鲧治水。鲧费了九年功夫,洪患未息,治水无功。舜即位后,选拔了鲧的儿子禹,继续从事父亲的治水事业。禹品行高洁,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百姓从此安居乐业。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舜封禹于夏(现河南登封县东),并把帝位禅让于禹。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由涂山氏生。启继帝位后,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王族便以国号为姓称为夏氏。“夏本涂山氏,侯封杞国荣;尚书传世泽,德政振家声”。因先祖被封侯为王,其后裔将夏氏单姓更为夏侯复姓,以示缅怀祖德。夏与夏侯氏实为一脉宗裔。 

   

       唐代,夏侯氏韶公(公元639-729年),韺公,韻公家居湖南长沙,三兄弟同中进士。盛唐开元年间,夏侯氏韶公,官太常寺卿,掌正礼乐,忧深思远,俭而用礼,治国安民,很有策略,咸亨辛未年(公元671年)因谏言怒上,被贬任太州刺史,仪凤戊寅年(公元678年),因政绩卓著而擢升为吉州(吉赣二郡)刺史,政绩颇丰,民有颂焉。晚年从湖广举家迁吉安,卜居于吉水县水南。“溯本源,线载乎,先公而考”此乃建谱元人,为吉赣二郡始祖,称为一世系。

 

史料记载,夏侯韶按例巡行视察管辖疆土,随同儿子札(五经博士)等人从吉州府出发,首次前往枫边巡视(注:兴国枫边时为吉州管辖),走完了密石,箬坑,来到了富溪(今坊坑)小乌山脚下(今华甫堂位置),但见鸟儿在树上欢歌起舞,鱼儿在水中恣意遨游,山上的杜鹃花也露出了红红笑脸。虽是人烟稀少,但人与自然十分和谐。此情此景,夏侯韶顿生超凡脱俗之感,慨然而曰:“三个密石,不如一个箬坑,三个箬坑,不如一个富溪也”。两句古誉至今流传民间。韶公的儿子札见眼前山川秀丽,气象万千,也连连点头说,此处土地广阔肥沃,乃是富饶之地。于是,“富溪”便以富饶之地而得名。当地有一条水流叫富川河,从西北沿山脚蜿蜒向东南流去,在洋子坑流域与富川流域相汇而成。以两流域的汇合之处为界,上(西北方)为上富溪(今上坊坑又称坊坑),下(东南方)为下富溪(今下坊坑又称中坊)。北宋期间,仅有刘夏两族,相处十分和睦,素有“刘掌东南,夏掌西北”之说。巡视回府后,夏侯韶对儿子札说:“富溪气势宏伟蓬勃,是个好地方,待到族望分房之时,可择富溪”。韶公相中富溪,于是代代相传至嗣孙后裔。


夏侯氏六世祖文(公元936-1010年),字华甫。安邦定国,谋之其臧,长助南唐李璟平定泉州、建州,勋业彪炳,荣封定国公。圣皇论功行赏,宠锡华甫堂基。文公之子弼(江南节度使)遂在富溪择地开基立业,族人纷纷迁此,建筑祠宇,圆了先祖夙愿。


太常世家华甫堂,人才辈出文公祠。夏侯氏宗祠华甫堂”后承九万高峰,层峦叠嶂,门前一马平川,良田满塅,山环水抱,秀丽挺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富溪(今坊坑村),始建于北宋年间,广建于嘉庆癸亥(公元1803年)年间,祠宇分为前、中、后栋,青砖黛瓦,四水归堂,三进式天井,此乃宋代风格建筑。“规模鼎峙,栋宇巍峨。后寝前廊护中堂而矗起,西房东亭而相通。太常世第高耸,势接霄汉,谯国宫墙周匝,翠绕阶墀,念轩昂之气宇,应称号之尊荣”为清礼部进士潘德馨嘉庆庚午年间记述。朱毛像框挂华夏,红军旌旗展中堂,历史陈列示辉煌。前栋额为:“太常世家”,廊亭上方红五星,红星闪闪放光芒。联云:“中央红军英勇神速迂回穿梭反围剿;苏区时期朱毛挥师征战进驻华甫堂。”、“兴书倡礼,愿大家攸叙彝伦,屹立华夏望族;国治身修,勉吾辈克绍德业,弘扬杞侯风徽。”中栋额为:“华甫堂”,联云:“缅怀朱毛领袖弘扬红军神威景仰坊坑旧基址;铭记文公硕德传承先贤风范谱写华甫新篇章。”、“华丽表里祠宇雄伟今胜昔;甫成规模堂亲奋发富又强。”、“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厚道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就是勤奋读书。”、“华堂穆穆,仰先德忠义为国;甫田洋洋,启后贤孝友传家。”后栋供奉祖位,左昭右穆,香馥烛明,匾为“塗山世泽”(注:大禹配塗山氏)。联云:“夏雨春风,缅先德,功让三皇,泽惠九州,统治华胄安宇宙;侯封爵显,期后贤,礼明七教,技精六艺,躬耕甫田供蒸尝。”、“报国恩、谢恩人、承前启后千秋盛;缅先祖、怀祖德、继往开来万代传。”皆为族中文能提笔,字劲旨远。前廊墙上:消灭进攻苏区和红军的敌人!保障土地革命胜利!为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而打仗!扩大铁的红军!”等标语和“扩红支前”与“送郎当红军等漫画,均为工农红军第35师宣传队所宣。门前围墙护院,余坪开阔,牌坊屹立,宏伟壮观。牌坊上嵌“安邦定国”系元宗太保十年聖皇旨。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头顶万山来脉,面对五子讲书”为时任兴国知县张尚瑗所题。左侧由县文物局竖立的是兴国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华甫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如沐春晖,欣欣向荣。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唐宋年间,世系后裔从湖广南下,纷纷迁徙吉赣两郡,遂迁至兴国枫边富溪(今坊坑),以及宁都、瑞金、永丰、赣州、信丰、吉安、丰城、南昌等区域,还流徙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和海外等地,蔚为望族。


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间,因“阳九运厄”华甫堂被火烧焚,由族中贤豪和宗亲的捐资,“华甫堂”在原址上进行了修缮。


中华民国初年丙辰年间,夏侯氏“华甫堂”办起了“青紫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空军电讯工程学院,中国的元勋辞赋家、诗人、师职干部、教授姚平(原名阙德音)就是当年“青紫学校”的优秀学子。后投笔从戎,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1929年6月,由毛泽东亲自指导下成立的“兴国县革命委员会”,从兴国县城治平观撤出,转移到山区枫边乡坊坑“华甫堂”办公。期间萧芳全、陈奇涵、胡灿、黄家煌、鄢日新、肖正介等5人为常务执行委员,下设秘书处(秘书肖藻全),文化部(部长陈发祥),军事部(部长陈奇涵),土地部(部长钟祥元),裁判部(部长凌甫东),财政部(部长黄家煌),供给部(部长王盛祯),妇女部(部长钟人凰),农民部(部长陈璧和)等一处八部开展日常工作,领导全县革命斗争。其时,枫边区乡苏维埃政府也先后利用“华甫堂”办公。


1931年8月5日晚,中国工农红军第35师师部进驻华甫堂。红军35师师长寻淮洲、政委欧阳健、参谋长聂鹤亭。下辖警卫营、103团(团长粟裕、政委宋任穷)、104团(团长孙长清、政委阮华庭)、105团(团长戴某、政委李纯安)等红军部队三个团,共约2000多人马,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高兴圩向莲塘方向转移,向北突围,转战隐蔽在“华甫堂”周边兴国北部山区地带。


《毛泽东年谱》记载:1931年8月17日(毛泽东)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进驻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并同中央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合。指挥部驻扎在“华甫堂”。毛泽东居住在“华甫堂”期间,朱德、彭德怀等同志先后来到坊坑,在华甫堂”开展扩红支前动员和指挥战斗等革命活动。


开国将军廖鼎琳(原名廖鼎林)原籍坊坑村村民。当年,在“华甫堂”参加了“扩红支前动员”后,踊跃投身革命事业,积极从戎当红军。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对“华甫堂”进行了疯狂的洗劫,先将堂中白银等贵重物品一扫而空,然后搬来柴草在堂中点燃,“华甫堂”的前栋和中栋被烈火吞噬,痛彻心扉。后栋屋檐下放置有四桶蜜蜂,靖卫团企图盗取蜂浆时,被蜜蜂蛰得狼狈而逃。于是“华甫堂”后栋,幸得保全。


岁月沧桑,风雨如磐,“华甫堂”历经多次维修。1941年间,由长征干部老红军书海、书林的担纲,召集宗亲捐资献力,修整后栋。俎豆重光,秋祀冬尝。


1955年坊坑合作分店设在“华甫堂”。


1958年坊坑初级社设在“华甫堂”。


1978年前坊坑大队,坊坑小学设在“华甫堂”。


1978年间,兴国革命历史遗迹“华甫堂”古建筑的前栋和中栋被破坏,其青砖残垣以及条石牌坊和围墙,撬的撬,拆的拆,在旧址上建造“坊坑大队办公楼”与“坊坑小学”。这些珍贵记忆,永铭青史。


2017年间,夏侯氏宗祠“华甫堂”在中共兴国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兴国县文物局、兴国县委党史办、兴国县委农村工作部、枫边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以及在华甫堂理事会成员和宗亲后裔的共同努力下,拆除了坊坑村委会和清理了建筑障碍。在原址基础上重修了革命旧址“华甫堂”,其中的梁、柱、墙体、一砖一瓦等建筑均按原华甫堂古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了复原恢复。


2018年间,夏侯氏宗祠“华甫堂”列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名录和载入《兴国文化大观》。


2019年间,夏侯氏宗祠“华甫堂”列为兴国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载入《赣州市文化大观<兴国卷>》。


     夏侯氏宗祠“华甫堂”鸿图大展,人文蔚起,贤能辈出,世代荣昌。

 

     兴国县枫边乡 夏侯高  

 

  (本文被入选《枫边乡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