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千克抄袭了汉朝的一斤定义?公元一年抄袭“汉平帝幼皇帝元始一年”?

(2022-12-22 10:44:36)

    一千克抄袭了汉朝的一斤定义?公元一年抄袭“汉平帝幼皇帝元始一年”?

                                 萧然山  2022/12/22

生民无疆微信公众号内青华道人一篇文章《今天的一公斤=1000克=四倍汉斤=两倍市斤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7680054927500&sudaref=www.baidu.com&display=0&retcode=6102

写道:“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对出土的汉代各种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235.8克,最重的1斤=270克,多数为250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正是张仲景在世的年代)按汉代权的量级程序,当是十二斤权,实测为2996克,一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于是该文作者就开始施行“西方伪史”“阴谋论”大法了,认为西方所谓的质量千克制,抄袭了中国汉朝。

这种单向思维、一元论逻辑,让人经常蚌埠住。

目前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定义长度单位米时定义出来的,一立方分米纯水在温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被定义为一千克。也就是说,这个定义与上面所说的汉朝的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一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没有联系,两者接近,只是偶然现象,除非汉朝也专门去定义一立方分米的纯水质量。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三千多年历史中,关于一斤的定义数值有几十种(折合为现代数值),而不是仅仅只有少数几种。即使汉朝,它的一斤到底是多少,也有多种定义。根据《汉书·食物志》(“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1斤约为147.5克。这里的太公是姜子牙姜太公。南北朝时北魏铁权1斤约合593克,隋唐时期标准1斤重达680克。

那么中国古代一斤约等于250克是怎么来的?根据他人文章引用: “在产黑黍的地区,则流行一种黄钟定衡法,以古黄钟一龠所容的120粒黍之重为半两,约为7.8克,这样以16两为1斤算起来,一斤约为250克,相当于现代半斤。” 以下为资料引用(来自《一斤多少公斤(从古代文物看各朝代斤两)》):“一斤为250,是春秋战国多国使用的斤重标准。如北方的燕国 ,其1斤也接近250克,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出土的8件金饰,根据背面斤两铭文,每斤合248.4克。根据尺寸换算而来的斤重,随长度的变化而有差异,加上有的诸侯国用黄金比重法,有的则行黄钟定衡法,也造成了斤重的不同。中东部齐、楚等国的1斤少于250克,而中西部的秦、晋等国的1斤多于250克。正因为度量衡的混乱,标准不一,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首先统一了度量衡。”

所以,古代一斤约等于250克,由“120粒黍之重为半两,约为7.8克”而来,327.8克,约为250克,这与“18世纪末法国定义一立方分米纯水在温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被定义为一千克”,两者虽然有四倍关系,但是没有本质联系,只是一个偶然(顺便说,自然界如物理学中,有一些偶然现象,有的甚至在三位有效数字上一致,但是没有因果关系)。

 

 其它还有一个被“西方伪史”论者认为西方剽窃中国的例子是“公元一年=元始一年”。

公元一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东汉末期元始一年。当时9岁的汉平帝刘衎继承皇位已一年了(公元前一年登基),将第二年(公元一年)定为元始元年, 王莽任大司马。但是幼皇帝刘衎只活了十五岁,元始年也只传到元始五年,没有元始六年、元始七年。公元八年,王莽改新,建立新朝。

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为甲子年。公元一年(汉平帝元始一年)为辛酉年,不是甲子年。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以汉平帝刘衎元始一年为始的纪年法。汉平帝刘衎只是一个少儿皇帝,取“元始”为年号,无非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吉祥意思,并无特殊意义。真要有特殊意义的话,王莽改新在公元八年,为什么不取为中国古代纪年之始?譬如王莽可以取“开元”、“元开”之类,但是王莽的年号是“始建国、天凤、地皇”。而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元年为713年。

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喜好用“元”作年号,如汉武帝刘彻有十一个年号,其中七个带“元”字: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后元;汉昭帝刘弗陵有三个年号,全部都带有“元”字:始元、元凤、元平。“建元”和“始元”与“元始”的意思差不多。

由于汉平帝幼皇帝元始元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在是普通,实际上也没有作为中国古代的“元始”纪年法推广开来,没有传承性(只传到元始五年,15岁的刘衎因病去世),所以,公元一年与汉平帝元始元年重合,只是一个偶然现象(顺便说,自然界和社会界有大量有趣的偶然现象)。

一些“西方伪史论者”相信“公元一年”抄袭了汉平帝元始元年,不愿意使用“公元”(当然更加不愿意使用“西元”,故而改为“耶元”),于是在文章中用“元始XXXX年”来代替“公元XXXX年”。如果西方真的要热衷于抄袭中国历史,也不至于去抄袭一个平淡无奇的幼儿皇帝的年号,怎么着也抄袭一个“甲子年”(如公元五年去作为公元一年)或者某位中国大帝(如汉武帝刘彻或者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元年作为“公元一年”。 汉武帝刘彻的“建元”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始元”与“元始”的意思也差不多,也可以用啊。

见风就是雨,牵强附会,单向思维、一元论逻辑,让人经常蚌埠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