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文行先生“所诬”牛顿“抄袭”的微积分公式在牛顿时代的四种推导法(兼替牛顿伸两件冤)

(2023-01-12 13:35:54)
标签:

文化

历史

 

关于文行先生“所诬”牛顿“抄袭”的微积分公式在牛顿时代的四种推导法(兼替牛顿伸两件冤)

萧然山  2023/1/12

“西方伪史论者”文行先生《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一文中提到(认为)牛顿抄袭了幂函数的积分公式。为了方便,我概括他的文章此段内容如下:他先引用“William Dunhamw,《微积分的历程》,李伯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第14页”,里面叙述到:牛顿有一个关于曲线下方面积的命题,设曲线是y=ax^(m/n),那么该曲线下方与横坐标[0, x]所围的面积为S=[an/(m+n)]*x^[(m+n)/n]。此命题相当于在说积分∫[ax^(m/n)]dx=[an/(m+n)]*x^[(m+n)/n] (积分区间为[0, x])。

由于此公式在表面上看起来稍显复杂,牛顿对此公式,又没有具体推导,只有“简略的说明,而不是正确的论证”,外加文行先生自己偷梁换柱,把牛顿时代没有严格的现代极限概念,偷换为牛顿时代没有极限概念,于是认为既然他们没有极限定义,牛顿是怎么创立微积分呢?绝对不可能创立,那么只能是抄袭中国的微积分。文行先生认为:“牛顿并没有写出得到该法则公式的过程,似乎是从天而降……这相当于某人不知道该题怎么解,却事先知道了答案……从天而降的面积幂函数是解该题的关键之一。这是非常明显的抄袭!”

这里,我要在文行先生面前,替牛顿伸冤两件:

1)第一件冤:牛顿有极限思维,这已经足够帮助他创建微积分了。牛顿自己对极限的定义如下:“两个量与量之比(作者注:这个比可以理解为导数ds/dt),如果在有限时间内不断趋于相等,且在这一时间终之前互相靠近,使得其差小于任意给定的差,则最终就成为相等。”  

看这里的关键词“在这一时间终之前互相靠近,使得其差小于任意给定的差”,这已经具有后来的柯西、威尔斯塔拉斯ε-δ极限定义语言的雏形了。 文行先生你怎么说牛顿没有极限概念?其实,牛顿只是没有现代严谨的极限定义(ε-δ那种定量的过程定义),但不等于说牛顿他没有极限思维,牛顿的极限思维已经足够创立微积分各种公式了。

文行先生这种偷梁换柱要不得。打一个比方,一个成功的小商人说自己没钱(比起马云),于是你文行先生就偷换为“他是真没钱、很失败的那种”,于是进一步脑补“阴谋论”,演绎出“他平时穿金戴银、三四套房子都是偷来的”的结论来。这样的“偷梁换柱”风格,在文行先生多篇“西方伪史”论文章中多有体现。

2)第二件冤:牛顿此积分公式并非“从天而降”或者“抄袭”,在他那个时代,至少有四种推导法。我这里不是在做“事后诸葛亮”,而是完全是站在牛顿时代的知识范围来说的。事实上,牛顿这个积分∫[ax^(m/n)]dx=[an/(m+n)]*x^[(m+n)/n]表面上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很简洁,所谓m+nmn这些量只是一个“幌子”。只要令(m+n)/n=b,那么牛顿这个公式就可以化为:∫ax^(b-1)dx=(a/b)x^b 。两边约去一个常数因子a,得到∫x^(b-1)dx=(1/b)x^b 。简单吧?简单。

此公式在牛顿时代,至少有四种推导方法:

【法一】:利用 “牛顿二项式”公式(1664-1665)。牛顿二项式公式说的是:设x和ε是任意数字,那么它们之和的b次方,可以展开为:(x+ε)^b=x^b+bx^(b-1)*ε+[b(b-1)/2] x^(b-2)*ε^2+……(共计b+1项之和)。顺便说,其中展开系数1bb(b-1)/2……可以组成三角形,在中国叫“贾宪-杨辉”三角,在欧洲叫“帕斯卡”三角。对于我们现在的微积分问题而言,ε是一个任意小(足够小)的非零数值,这个“牛顿二项式公式”只要展开到前两项就可以(简单吧),取前两项为(x+ε)^b=x^b+bx^(b-1)*ε 那么(x+ε)^b-x^b= bx^(b-1)*ε,或者进一步化为:(1/b)x+ε)^b-(1/b)x^b= x^(b-1)*ε这个式子有几何含义:右边x^(b-1)*ε是高为x^(b-1)、宽为ε的细条形状面积,那么左边(1/b)x+ε)^b-(1/b)x^b就是两个面积函数S(x+ε)S(x)之差(等于细条形状面积),于是函数x^(b-1)下方与横坐标[0, x]所围的面积正是(1/b)x^b,也就得到牛顿的公式:∫x^(b-1)dx=(1/b)x^b。只要对牛顿二项式公式熟悉,这个结果是可以在走路时凭着心算得到的。

正如牛顿所说,他的方法是“简略的说明,而不是正确的论证”(卡尔·B·波耶,《微积分概念发展史》,唐生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205页),我上面所讲的“牛顿二项式”方法,也是一个“简略的说明”,因为在牛顿二项式公式(x+ε)^b中,b是一个自然数,但是,在积分∫x^(b-1)dx=(1/b)x^b中,b却可以是小数。但是,这样的“简略的说明”,已经足够可以建立、验证这个积分公式了。

【法二】:利用分部积分法,从低次幂函数开始推导,∫dx=x、∫xdx、∫x^2dx、∫x^3dx、∫x^4dx,可以递推出任意次幂的积分∫x^(b-1)dx。分部积分法是微积分的自然而然的基本技巧,在牛顿时代已经有。对最简单的∫xdx用分布积分法:∫xdx=d(x^2)-xdx,那么就有2xdx=d(x^2)和∫xdx=(1/2)d(x^2) =(1/2)x^2  对∫x^2dx用分布积分法:∫x^2dx=d(x^3)-xdx^2=d(x^3)-2x^2dx,  化为:3x^2dx=d(x^3),得到∫x^2dx=(1/3) x^3.  你看出规律了吗?这个规律很简单。于是,牛顿积分公式∫x^(b-1)dx=(1/b)x^b,可以很容易得到。

【法三】:从线、面、体角度利用数学归纳法,线的积分是面积,面积的积分是体积,如果线、面是幂函数,那么它们的积分(面积和体积)也是比前者高一阶次(多乘一个x)的幂函数,这是一个基本经验,因此∫x^(b-1)dx肯定正比于x^b,至于系数是什么?那就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从b=0123)归纳,就可以得到一般的结果。

【法四】再次使用“牛顿二项式公式”,但是不同于上面的“法一”。幂函数x^n的导数原始定义是:dy/dx=[(x+Δx)^n-x^n]/(Δx)=[x^n(1+Δx/x)^n-x^n]/(Δx)= x^n[(1+Δx/x)^n-1]/(Δx). 然后再使用“牛顿二项式公式”(1+Δx/x)^n的展开,只要展开到前二项就可以了,即(1+Δx/x)^n=1+nΔx/x,于是代入前面的dy/dx,立即得到:dy/dx=nx^(n-1) n改为b,得到dy/dx=bx^(b-1),它的逆运算就是牛顿的积分公式∫x^(b-1)dx=(1/b)x^b。此法虽然也用“牛顿二项式公式”,但是没有用到积分的面积几何意义,因此与上面的“法一”在本质上不同。

 以上四法,属于在牛顿时代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范围,不是“事后诸葛亮”。但以上四法,有瑕疵(这是正常的历史局限性),那就是幂函数的幂bb-1是自然数,无法是分数。而牛顿将积分公式为什么写得那么复杂:∫[ax^(m/n)]dx=[an/(m+n)]*x^[(m+n)/n]?我认为原因是:牛顿为了表明他的幂函数中的幂,b-1=m/nb=(m+n)/n,也可以是分数即有理数(凡是能用两个整数相除的分数,都是有理数)。这只要用对数函数来联系即可(牛顿时代已经有对数概念),y=x^(m/n)两边取对数,得到log(y)=(m/n)log(x),两边放大n倍,于是分数幂次的函数就可以化为自然数幂次的函数,因此上面牛顿时代的四法虽然是对b为自然数适用,但是通过对数联系,当b为任何有理数时,也是适用的。

结论:文行先生说牛顿抄袭,这是无端指责。

最后,我们来说文行先生的一个措辞很强的质疑:“尤其是牛顿突兀地“指定”曲线AD的面积为幂函数zx),为什么不指定为三角函数或其他类型的函数?从天而降的面积幂函数是解该题的关键之一。这是非常明显的抄袭!

我对文行先生这段话有几个纳闷。他说牛顿突兀地“指定”曲线AD的面积为幂函数。其实牛顿没有突兀地“指定”曲线AD的面积为幂函数,我上面已经证明,只要用以上四法(包括“牛顿二项式”),他的面积结果只能是幂函数,不需要指定、不需要假设。线的积分是面积,面积的积分是体积,如果线、面是幂函数,那么它们的积分(面积和体积)也是比前者高一阶次(多乘一个x)的幂函数,这是一个基本经验,这怎么叫突兀地指定?

另外,文行先生为什么要反问“为什么不指定为三角函数或其他类型的函数?” 文行先生这个三角函数问题问得莫名其妙,实际上是他问得漏风了(怎么着也无法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这也证明所谓“牛顿抄袭”为他自己信口胡说而已。

查阅文献,歪曲文献,再做“三季人”的主观臆测,脑补“阴谋论”,得出西方剽窃、伪造的“伪史”论,这是“西方伪史论者”的一贯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