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昆羽继圣”关于关于相对论的胡诌(续)
(2022-11-03 17:57:59)
第一条,“昆羽继圣”写到“1922年,挪威诺奖委员会以补发的名义将该项给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然而,人们惊异地发现,真正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物理学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年3月22日-1953年12月19日)。把原本应该是密立根的诺奖给了爱因斯坦,那人家闹怎么办?为了安抚密立根,挪威诺奖委员会只得为该项发现重新颁一次奖,把1923年的炸药物理学奖给了密立根。由此,造成了一种发现却获两次诺奖的奇特现象。”
在这段话中,前半部分“昆羽继圣”(或者他所参考的民科)故意攥改史料(或者说,用词多处不对)。 “然而,人们惊异地发现,真正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物理学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密立根。把原本应该是密立根的诺奖给了爱因斯坦”,这里有两处不对:(1)昆先生说密里根是真正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物理学家。其实真正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物理学家不是密立根,实际上早在爱因斯坦小时候,光电效应作为一个实验现象,已经被多人发现了(比密里根早了二三十年)。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根据前人光电效应实验现象,提出了“光量子说”,解释了前人观察到的现象,建立了光电效应的方程。密里根一开始不相信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说”,因此他要去否定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的方程,于是就去做实验,结果反而是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的方程,说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是正确的。所以,密里根不是真正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物理学家,而他是去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的方程的物理学家;(2)昆先生说诺贝尔奖评委“把原本应该是密立根的诺奖给了爱因斯坦”,这不对。光电效应方程是爱因斯坦先提出的,密立根只是后来去用实验验证。理论在前,实验在后,原则上理论需先获奖(除非提出理论的人已经去世,或者理论提出容易,实验检验艰难,那么才由实验获奖),所以,爱因斯坦获奖,没有问题。不存在诺贝尔奖评委“把原本应该是密立根的诺奖给了爱因斯坦”的事情。
后半部分,“昆羽继圣”说“为了安抚密立根,挪威诺奖委员会只得为该项发现重新颁一次奖,把1923年的炸药物理学奖给了密立根。由此,造成了一种发现却获两次诺奖的奇特现象”,表达了他的疑惑。我解答之:首先,这里“挪威诺奖委员会”应该是笔误,实际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奖委员会,挪威诺奖委员会只评选诺贝尔和平奖。昆先生说“一种发现却获两次诺奖的奇特现象”,这是他不了解1950年之前的诺奖历史所致。其实,在1950年之前,同一主题,理论获奖一次,实验再获奖一次,这样的例子多的是,忘么能叫“奇特现象”?例如发现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理论)和戴维逊、汤姆逊(实验)就相隔八年分别获得诺奖;发现原子核内的介子的汤川秀树(理论)和鲍威尔(实验)也是相隔几年各自获得诺奖。这样的例子,还有几个(不再叙述)。
在1950年后,这类“理论获奖一次,实验再获奖一次”例子,就少了不少。昆先生(或者这个“公众号”作者)拿后来(1950年之后)的事例来臆测1950年之前的事例,这类思维错误,在他其他文章中也出现过,如怀疑传教士玛高温1851年出版的“电磁学”书籍(他认为是“华夏团队”集体作案,把华夏电磁学典籍送给西洋人,然后再冒西洋人名义在中国出版。里面对电磁学历史,“昆羽继圣”作了时空错乱式的点评,得到颠倒性的臆测结论)。
历史上,首次星光偏折观察是在1919年由艾丁顿等完成。这次实验,误差比较大,如果对照片的筛选方式不同,那么结果就会不同,但无论如何筛选照片,其结果是远远偏离牛顿力学结果,而更靠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结果,所以这是对爱因斯坦理论的一个初步验证。
由于这次1919年日食观察结果,误差很大,所以,很多抱着老旧资料的民科们即使在100年后,还天真地以为“星光偏折”观察在历史上就只观察了一次,拿着这次误差比较大的“星光偏折”观察结果,来讽刺广义相对论,却无视之后六十年,几十次的日食观察检验(有大量文献可查,或者看一些比较厚的《广义相对论》教材,都有叙述)。之后,引力透镜、微引力透镜(在本质上,它们是星际空间上的“星光偏折”),成为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基本“吃饭工具”(借助现代手段,有时一个团队,一年就可以几万次地观察、分析各个星系的微引力透镜效应)。
读到我的这段解说,下面来看昆先生的民科式质疑文字:“须知,20世纪总共发生了228次日食,其中有78次日偏食、73次日环食、6次全环食、71次日全食。仅中国就发生过7次日全食。21世纪,迄今为止,总共发生了224次日食,其中有77次不带其他日食的日偏食、72次日环食、7次全环食、68次日全食。
自1919年以来,发生了那么多次日全食,有哪一次复测再次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吗?相关论文和证据在哪里?其数据能否经得起检验?”
昆先生日食次数摘录地非常详细,可惜他天真地以为几万广义相对论研究人员是白痴,在1919年之后的100年,竟然没有想到要去重新观察、检验一下“星光偏折”。
其实,可以说,科研人员对观察机遇的渴求,好比蝗虫过农田,在1919年之后的六十年,每次日食,无不抓住机会观察,发现了理论和实验的高度一致性。由此,“星光偏折”的升级版本(星际空间的引力透镜和微引力透镜),已经成为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基本“吃饭工具”(例如,上面所说,借助现代手段,有时一个团队,一年就可以几万次地观察、分析各个星系的微引力透镜效应)。
我真的不明白,“昆羽继圣”这种把别人当傻子的主观臆测法,很香吗?
第三条,非常简单,昆先生摘录了一个网页文字,里面说广义相对论的原作者是希尔伯特,他发表相关论文,比爱因斯坦还早了整整一年。
我这里要指出,这段话(关于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还早了整整一年发表广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花了整整十年(1905-1915),从1912年到1915年,提出了多个版本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但都是不完整的。到了第十年,希尔伯特参与进来。你怎么能说希尔伯特“发表相关论文,比爱因斯坦还早了整整一年”??
我再说得详细一点:爱因斯坦用的方法,是张量构造法,借助“张量的协变散度为零”+牛顿引力极限,这种方法虽然非常物理,但是很容易漏掉一些项,因此,他的1912-1915年的几个版本中的广义相对论方程都是不完整的,爱因斯坦一直在克服这个困难。后来爱因斯坦向希尔伯特等人开了五六次讲座,讲了他的研究现状。希尔伯特是数学家,听懂了爱因斯坦过去十年的思想和困难后,马上想到可以用变分法,将立即得到广义相对论方程。此时,两人之间虽然还在通信交流,但无意之中,开展了竞争,爱因斯坦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因为自己十年努力的研究思想,已经毫无保留贡献出来,有可能在最后一关,被别人赶超。
在1915年底,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提前五天得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并发表。但是,希尔伯特完全放弃了广义相对论的荣誉权,他认为爱因斯坦才是广义相对论的唯一创建者,自己只是听取了爱因斯坦过去十年的思想后才研究的。
所以,过去几十年,书籍上有“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提前五天得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这种说法,赞赏希尔伯特的高风亮节。
但是,故事还没有完。近来有人专门研究了这段历史,发现所谓“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提前五天得到”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其实还是有错误的。所以,首次得到正确的的广义相对论方程的人,仍旧还是爱因斯坦。但希尔伯特的变分法,这个方法本身仍旧是正确、有效的。
所以,在现在的教科书内,关于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导出,就有两种方法了:一种是爱因斯坦的构造法,另一种是希尔伯特的变分法,并且把希尔伯特用来变分的曲率标量,称作“爱因斯坦-希尔伯特作用量”,算是为两位学者在历史上的因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