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先生《格里高利历发明于1851年之后》蚌埠住了我
(2022-11-20 20:52:36)文行先生《格里高利历发明于1851年之后》蚌埠住了我
一般认为,自1582年开始的格里高利历是每400年少三闰。但是文行先生发现1851年出版于宁波的中文《博物通书》(由美国传教士玛高温编撰出版)里面在介绍西洋历书时却提到“每400年少一闰”,这不是格里高利历,于是文行先生又施行“西方伪史大法”(所谓西方篡改历史),认为西方格里高利历发明于1851年之后,然后西方篡改历史,编出1582年格里高利历的故事。文行先生又言西方19世纪不懂实数、分数、负数,所以,400年少几润,西方之前历法换算错了,直到1851年后才改正过来,云云。而“西方不懂实数、分数、
负数”是文行先生《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的产物》的论点,现在在历法上又能与《博物通书》佐证,于是其皆大欢喜。
这蚌埠住了我。在我看来,《博物通书》是一本科普读物,写了“每400年少一闰”,显然是写的人(如被翻译的西文原稿作者)记忆出错,把格里高利历“每400年少三闰”错误记忆为“每400年少一闰”。毕竟涉及400年的润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时很少碰到,陈述的时候,记忆出错,很有可能。况且,《博物通书》此书里面错误和笔误很多(错误和笔误有可能来自西文原文,也可能来自传教士玛高温等人的翻译)。《博物通书》此书主要内容包括:欧洲1822年之前的电磁学基本常识(最高级知识为电磁铁,其他知识主要为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伏达电堆、吸铁石),没有讲到更加重要的安培环路定律(1820)、毕奥-萨伐尔定律(1820)、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电机)和麦克斯韦电磁学知识,只是一本科普读物。此外,它还包含有历法和电报传递知识。
文行先生以西方19世纪不懂实数、分数、负数作为理由,认为400年少几润,西方之前历法换算错了。我认为,这个理由连牵强也算不上。到底400年该少几润,这是一道小学生应用题。那时,那些复杂、有用、有趣的特殊函数(包括用无穷级数表示)如贝塞尔函数、勒让德函数、拉盖尔函数、厄密多项式,他们都能推导出来,你竟然说他们集体换算错了一道小学应用题,正好比一群人能吃得起山珍海味,你却去说他们吃不起萝卜白菜。你这是在侮辱自己“缺心眼”呢,还是在哗众取宠??
文行先生在其《格里高利历发明于1851年之后》下面回复网友:【这也暴露出三大问题:1.偏差达十日,节气基本上都乱套了,不知道他们制定历法是干什么用的?2.偏差这么多且明显,竟然1600年间傻傻不知道,太反智 ;3.这相当于表明,西方在1600年间,基本上没有去观察天象,天文历法基本上停滞不前西方本想伪造细节,却弄巧成拙。】
文行先生这回复也把我逗乐了。你担心欧洲“偏差达十日,节气基本上都乱套了。竟然1600年间傻傻不知道,太反智”, 呵呵,你对照一下咱们阴历(仅仅是现在平时用的阴历,不是指中国古代强大的先进历法系统),每隔两三年加一个润月随时调整,润法非常复杂(专业书上说,阴历的润法很复杂,不是一般人能掌握,包含了根据观察作随时调整),3年一润,5年二润,19年七润(况且,19年7润,也只是一个大概,不是精确的严格规定)。总之,咱们的阴历大致是每隔两三年加一个润月,加一个闰月就是29天,你连咱们加29天都没有抗议,你何必去担心欧洲在1600年内历法偏差达10日?? 你完全不必担心他们,因为农时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历按照原历法如儒略历法等等来就是。你的担心完全是“空穴来风”,有趣,但蚌埠住了我。
再回到《博物通书》。《博物通书》里面的一些错误、笔误和内容,却被几位“西方伪史论”者神游太虚,说成它们本是华夏电磁学著作,言:清末后期中国学者王韬、华蘅芳、徐寿、李善兰之流,有可能团队作战,整理华夏电磁学典籍后编撰出来,送给传教士玛高温,翻译为西文,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回中国,于1851年在中国宁波将这些内容出版成中文《博物通书》一书,再假冒为是西洋人的电磁学研究成果,行所谓“文化侵蚀、疯狂造假、疯狂篡改历史和资料”之恶。蚌埠住了你吧。
《博物通书》电磁学基本常识内容(包括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伏达电堆、吸铁石和电磁铁,但是没有包括更为精彩、重要的安培环路定律(1820)、毕奥-萨伐尔定律(1820)、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831),没有讲到发电机(变化的磁通量产生电动势)、没有讲电感(亨利电感,1832-1835年)、没有讲楞次定律(1833年)。这本是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初级电磁学读物或者教学内容,却被“西方伪史论”者乱点鸳鸯簿,说成是当时的“机密级”“高科技”,传教士玛高温还是一个医生,当然无法翻译,也无处去找到蓝本,那么只能来自于华夏典籍。至于来自哪本华夏电磁学典籍,则不说了。
例如,“昆羽继圣”为了把“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伏达电堆、吸铁石和电磁铁”等初级、定性描述的科普知识拔高为“高科技绝密”知识(他认为这欧洲“绝密”知识当然不可能用来支援中国,从而“学渣” 玛高温所出版的书籍内的电磁学知识其源头必然是中国),这还需要一个论证过程,于是他发问了:“如果这本书真是玛高温从西方译述过来的,那么,敢问原作者是谁?原本在哪里,又是哪一本?作者是何履历,又是在哪一年写了这本书呢?他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父母及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有吗?”
这把我逗乐了。“昆羽继圣”认为欧洲当时(1851年之前)不可能有人写得出关于“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伏达电堆、吸铁石和电磁铁”的书,于是“完美”地论证出了这些知识是当时的高科技、绝密知识,欧洲不可能有(即使有,也不可能被“学渣”玛高温抄到和翻译)。我正好是教电磁学的。18-19世纪欧美电磁学文献浩如烟海,很多实物文献现在都还在。根据“学渣”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内容,可以看出,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欧洲电磁学蓝本有很多。莱顿瓶储电、伏打电堆和吸铁石器(磁铁),这三块(玛高温书中三个条目)属于当时的旧知识,在1851年只能算是欧洲的大学里面的教学实验和知识(这方面欧洲当时教材就太多了,可谓俯拾即是)。“学渣” 玛高温《博物通书》最高级的知识是电流磁效应即电磁铁(即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可供参考的书籍也有,例如一本在电磁学历史上有光辉意义的著作:1827年安培出版了综合工作《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这本书必然会包含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的内容。
此外,在安培1827年和《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之间,很多学者如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这些人都有科学人物小传或者大传留世。其他非著名人物(虽然无自己的电磁学成果传世),作为普通的从业人员,也会留下叙述当时的科研成果的著作。这些都可以是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