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构调整启动之初,日子像被按下“快进键”,有关人员都裹挟在变革的节奏里,步履匆匆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那段日子,忙三迭四,也没忘将职场感悟记在日记本上。有段话,字句间有着切实的感受并思考,特录下以飨读者:一是百事待举时,集思广益是领导睿智的考量,也是领导与各部门同频共振的义务和责任,毕竟“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才是破局关键;二是职场里的人、财、物资源,永远朝着能出业绩的业务或业务部门流动,不必为“业务有病、非业务吃药”的现象惊讶,这是现实规律;三是千万别在职场里逞能,没人能永远达到所有预期——这不是藏拙,而是清醒,钝感力足够强,才能在变局中守住从容。
亲历这场机构调整过程的点滴,至今仍清晰如昨,有几件事尤其值得一记:
2004年9月22日,全国机构调整动员部署会召开,像一声清脆的“发令枪”,正式拉开变革序幕。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未来几个月,要跟着这场变革“连轴转”了。
9月29日,总部文件准时送抵办公室,鲜红的文件头格外醒目——明确“省管理机构为正局级机构”。主政者如此定调,既是顺应国情,也是贴合实际需求。更紧迫的是执行:必须在国庆放假前,将文件送抵省委、省政府、省监管部门及相关单位,意在向外界清晰传递机构调整信号,容不得半分拖延。

(背景是合肥《安徽名人馆》。2018年11月9日退休党支部组织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等)
10月12日,总部指令下达,要组队赴NANJING交接。各部门抽调的同事组成接收队伍,跟着主要领导WLQ一同前往。那支队伍像带着“使命状”,浩浩荡荡奔赴NANJING——核心任务很明确:把WUHU、BENGBU、ANQING、HUAINAN四家机构的管辖权,明明白白接回来,这是调整的关键一步,半点差错都不能有。交接前,领导WLQ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语气严肃得不容置疑:“必须赶写出赴南京交接的方案,越细越好——谁坐哪辆车、资料怎么分类递送、下车后谁走在前面、交接时谁签字,甚至下楼的顺序,都得写清楚。”我当时脑子一懵,虽觉头绪繁杂,却也只能立刻着手,尽全力把方案打磨到位。
10月13日,交接工作刚告一段落,喘息未定又接到新任务:撰写“认真实现职能转变,尽快使调整后的机构模式有效运转”的材料,这相当于为后续各部门工作提供“行动指引”。此文写到当下,我忽然想起如今常提的“顶层设计”——当初总部为何没给出现成框架?或许是会家不忙,却难住了我们这些没经历过、既站不高也看不远的人。自那以后,“全省一体化管理”便成了文字里、发言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
10月中下旬,秋意渐浓,WLQ带着我和预财部负责人DWD,依次走访WUHU、BENGBU、ANQING、HUAINAN四家机构——说直白点,就是去“宣示主权”,让他们清楚今后已是“上下级一家人”。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到了机构就听汇报、提要求,生怕漏掉任何关键细节。现在回想,当时的忙碌里,难免掺着几分“按流程走”的模样,倒是某地晚餐时的小插曲,至今印象深刻。众人围着圆桌落座,当地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没多想,“理所当然”地坐在了主位,反倒把WLQ让到了宾客位。WLQ笑着坐下,没说什么,可我却记在了心里:“懂礼数、知分寸”从来不是小事,职场中的上下级边界,本就是常识。那些看似“不言而喻”的气场,原是在一次次用权与处事中慢慢沉淀的。
JTYH机构调整的最后一步,是变更名称,这一步耗时颇久,直到2008年新主政者HHB上任后才完成。调整规则很明确:各省级机构原冠有省城名的,一律改为所在省名,与国内同类机构保持一致,真正实现“归于大同”。自此,这场牵动人心的机构调整,才算在我们心里真正画上了句号。这几年的管辖经历,也让我摸透了不少“只可意会”的职场门道。说句题外话:前任董事长JCL主政JTYH四年多,从未到过安徽;而接任的HHB,2008年9月到任,11月下旬便来了安徽,还在11月30日下午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并与中层以上干部合影留念。当然,他此次来皖,主要是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高层论坛”,国内所有大型同类机构的领导都齐聚安徽参会。下图便是HHB来肥与中层以上干部的合影:前排中座为HHB,右四是WLQ,右三是RSZ,左四是HJ,左三是ZL。

(JTYH董事长HHB于2008年11月30日与中层以上合影。地点:本单位大楼前)
如今再翻开当年的笔记本,纸页已泛着微黄,可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2004年的秋光,仿佛顺着纸缝漫了出来,那些亲历的片段,静静躺在记忆深处。于JTYH而言,这场调整是管理体制的一次“破局”,是从“区域分散”到“以省为界”的跨越,更是为了更贴近地方经济、更高效服务产业的一次重要转身;于我而言,这是从职场“小白”到逐渐摸清门道的成长,是把一股子“愣劲”磨成“韧劲”、学着在变局中寻求自我平然的过程。这些记忆鲜活如初,是属于那段岁月最真实的印记。
作于2025年9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