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的淬炼印记

(2025-05-10 10:04:51)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记忆

      年近古稀,年少之事点点滴滴到心头。上世纪70年代初,中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这是响应落实“五七指示”的铁定要求。一次学工劳动后,对其工厂场景作了一篇有描述的作文。不曾想遭至兄长的严厉批评,至今都难以忘却。

      那是初夏季节,骄阳还未攀至中天。一班同学嘻嘻哈哈进入芜湖市康复路一家玻璃制品工厂。其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大部分的生产工艺是在手工或半手工阶段。烧制各种玻璃制品车间是工厂的核心车间。我们未在培训或有任何提示的状况下进入了车间。在学工结束后的作文中,我有如下文字:

    “进入车间,上千度的锅炉温度逼迫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不敢上前。工人师傅们专心干着活,全然不理会我们。工人们的保护措施也很简单,除工作服和厚手套外,脚面上只有一层白色的加厚帆布防护套。上千度的玻璃液体溅到身上,可不是闹着玩的,极易发生烫伤事故。最精彩的是几位师傅手持长短不一的吹管,对从烈焰熊熊的窑炉中盛出的红熔液,不断翻腕间,液态玻璃竟然在降温中逐步成型,显出“火中取栗”的功夫。看的我们是目瞪口呆。

       待在车间里,一会儿我们就大汗淋漓,顿觉大脑有些昏沉。车间里几台高速鼓风机起劲地吹着,根本不能驱赶热浪,只能不断喝着冰水平衡着体温。欲上前走近工作面,那是战战兢兢,手脚都不知往哪放。工人师傅们挥挥手,都示意我们离开。意思是看看就得了。......”

       过后给兄长看到了这篇作文,竟有了如下的评语:

       1、在暴露工厂劳动生产的阴暗面; 2、小知识分子厌恶劳动心理的大暴露;  3、对工厂大干快上的一个讽刺; 4、对“五七指示”的一个反面丑化; 5、对劳动的看法历来存在两个阶级的看番。你的这种“真实思想的暴露”,是站在何种阶级立场上?   6、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这种看法?  7、用词极端不恰当。“心寒”、“够呛”等语刻骨地反应了你的语文知识的缺乏,迟早会闹出问题的。

       看了兄长的评语,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当天日记里有如下的记录:“七条‘罪状’,与我愿望相悖,一点不相信。难道动机好,效果反了吗?赞歌是主流,暴露不入时,鞭挞要不得。否则会被前进的文艺大路上的列车碾得粉碎。从今天起,我只有好好学习,端正思想,做一个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唯物主义者。”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接受了兄长的批评。最起码有了几点认识:一是文章要顺应大流,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歌颂和暴露反映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在当时极为讲究政治的岁月里,当以谨慎为好,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以至于到今天都不能改变;二是语言的贫乏或不当会导致自己的用意被曲解或误读。产生文字问题的现象处处皆会发生。

       现在看来,这些都显得相当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很严肃的事情。政治正确、唱赞歌应该是作文的主调,这一点最为重要。“唱反调”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处在“灰色地带”的情调也是不许可的。回过头看看我的兄长,那时他是确实左得有点可爱,甚或敏感有余。但对我的作文批评,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文字的淬炼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