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次投稿专业外的期刊

(2017-10-25 10:21:57)
分类: 茗人况味

其时到了情报资料研究室,脱离了一线科研,即脱离了研究所的主系列。我的工作中心就是刊物,整日即是与文字相伴,完全属于科研系列的附属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似找不到内心的依托。尤其在完全熟悉期刊出版发行工作后,一个季度的工作量真可浓缩成几个工作日便可完成,其余的大量时间则是要自己去消费、去挥霍,尽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料理家务以及私事。从中也可知晓当年属于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确是清闲松快,不似以后科研机构要主动找市场的那般紧张、压力和窘迫。

自首篇涉台史学文章被专业杂志刊出了以后,那时便很不安分了,满脑子都是撰文之事,将之当成了其时最为兴趣的事。自然而然也将此当成了自己一个专题进行默默考究。似学着兄长喜于钻入故纸堆中的那番劲,极力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30来年后重新打开翻阅,当年所积累的资料,基本是用笔抄写下来的。真为当年做学问的劲头称道。沉入其间细品味,有时空错乱之感。仿佛又回到激情四射的年月。回过神来,也为岁月的飞逝而惊诧。

首次投稿专业外的期刊                                                                  (当年手抄的资料)

台湾茶源自福建的乌龙茶。在许多资料中,提及台湾包种茶。从茶叶分类说,发酵非常轻、近似于不发酵的绿茶,就是包种茶;发酵相对重些的就为乌龙茶,二者同属青茶类。那完全发酵的就是红茶了。应该说,19世纪中叶前,台湾茶实为乌龙茶的代名词,随着口岸开放,海外市场需求红茶,乌龙茶生产所占比例是愈来愈小,有着沧桑之变。为此,我在收集相对充分资料的基础上,于1987年6月潜心写就了台湾乌龙茶业的产生及兴衰一文,首次投向我所学专业外的杂志《农业考古》 ,被安排在1988年第一期刊出。这对我刺激挺大,这对于当时主要精力投放在作文译文的我来说,几天内心都不平静,确实很亢奋。已不再囿于本专业杂志的桎梏,开了眼界,仿佛是看到了又一层可让我尽情翱翔的天地。

首次投稿专业外的期刊                                             (首次投稿专业外的杂志--《农业考古》1988年1期)

对于相对闭锁的研究所来说,这种行为也可说是突破性的。我叩开了外部世界,也让外界知晓了我的单位。文章刊出后,该刊给我寄出了五本当期期刊,我留一本作纪念外,其余一一送给了本所喜于动笔投稿的研究人员。至于对他们有何影响?这从该刊1991年第2期发的《茶文化专号》得到了充分证实。这期中竟有我所研究人员的三篇文章。一篇是由当时本所科研带头人、所长舒庆龄所写;一篇是我在所工作时的室主任所写,还有一篇是制茶研究室一位研究人员所写。客观地说,我的行为给同类人开阔了眼界,留下了引导作用。其时我已调离了研究所快二年了,舒庆龄所长还专程到肥赠送了我一册该期刊,以明示我此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投稿的利益驱动问题。在本专业期刊上投稿,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刊物,稿费确实较低。而且专业期刊论资排辈风气甚浓,每家期刊久之都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圈子,所以有些堵心的事也不觉奇怪,大凡年轻者忍着便是。这次投往专业外期刊,未料到所得稿酬高出本专业几倍之多,竟然比那时中级职称的月工资还高。对于我来说欣欣然,有力地解决了用功时的抽烟问题,快哉!

 

                           作于2017、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