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行随记(十二)--穿行鼓浪屿

分类: 游记 |
进入闹市,便是到了小岛的景区。地导不时说上几句这是何处、那是什么建筑等话语。仍然是在巷道穿行,可感觉已然不同。
所过之处,是形态各异的人居建筑,让人应接不暇。没有大街大道大衙门的景象,可每所建筑足以让你瞩目、让你有所思索。若是没有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开关开放、没有洋人或是侨民享乐生活的人类天性,这座小岛相距文明还有多远?又何在?想起这系列因果,又怎能不升腾起说不清道不明的厚重史感?!
确切地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这儿还是一座人烟稀少的小岛。有几处简易民房住宿着半渔半农的当地人,至多还有几处郑成功驻军留下的遗迹。1840年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洋人的眼光瞅准了鼓浪屿气候以及环境最为适宜居住,纷纷在此兴建别墅或是公馆之类,当然还有一些学校、教堂、医院等公益建筑。不同国别,建筑风格与造型各异,可谓异彩纷呈。其后,一些归国华侨更胜一筹,建造了规模更大的豪宅。不足百年时间,小岛上的各类建筑似竞相怒放,已然成了风情街。每座建筑,想必都有过往昔的繁华。有过何等故事、演绎过何等文明,想必已沉积在厚重的历史记忆中。
在小岛上,我在“海天堂构”逗留时间最长。
看到主楼,第一感觉便是这是一座极为豪华的仿古建筑。细细打量,那飞檐翘角俨然是中国古建筑之精华;那门廊立柱显然是西欧风格。外观中西结合得相当完美,配以大红灯笼,显得极有喜庆感。可以想出当年华侨黄秀烺别具匠心的设计。入得楼内参观,似会触摸到光阴的故事。
从日光岩下来,便是菽庄花园。进入园内,一景立马使自己站住。但见树木花草水榭小桥和谐映衬之美色,较之江南园林似更胜一筹。
“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沿山坡阅览亭台楼阁不见大海,待过竹林处,一片海阔天空。想必这是主人的匠心所在。坐在山坡的岩石上,可见四十四桥,迂回曲折地伸向海中,有凌波卧海之状。抬眼看远,日光岩、色彩斑斓的各类建筑掩于绿树丛中、沙滩、海水,不多见的美景一眼便可收进,令人悠悠然,其乐无穷。
经过马约翰纪念馆。在其雕塑前注视了好一会,带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祝福离开了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