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行随记(十一)--初识鼓浪屿

分类: 游记 |
3月25日上午。上得鼓浪屿,便在内厝澳码头请了位地导,任由其带我与妻边走边说一路逛了去。天阴免除了日晒,气温适宜。海风也吹得缓,人在景中走得自然欢畅。仍是眼看嘴问心记脑思腿走路。
甚好,岛上无机动车骚扰,尽可放心东张西望。由码头去往鼓浪屿景点,有15分钟小街小巷的穿行。靠码头的几排民居楼房,忽闪在棕榈树后,总觉不寻常。尤其那红色屋顶,看了很稀罕,不自觉与“风情”联系了起来。这与后来站在日光岩上俯瞰整个小岛,才知这是全岛楼房的标配。
进入当地人的居住区。一路所见当地人甚少。若有,也是路二旁的摆摊设点者,皆以妇孺老人为多。大都都是沿街楼房的一楼,开出商业门面,出售各类商品或是开办私人旅社。大凡旅游重地,商业化程度很重。商业化很容易污染人、污染一些组织机构。近来国家正在治理,期盼能有效果。我们所请的那位地导,在代买各种门票、尤其介绍我们去某家价格很高的海鲜店,所取报酬都是个人和组织或个人与店家的默契,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游客基本都是一次性交易,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格,尽管令人不舒服,都还能接受。不过还是想提醒游人,在岛上最好别贪吃海鲜,吃吃简餐就挺好。
途中,偶尔听到一阵钢琴弹奏声,让人莫名心动,有种对钢琴之乡的期待。在与地导交流中,方知小岛与其他乡村一样,大部青壮年人都已离开小岛到厦门这个大岛去生活了。是厌倦小岛的寂寞?还是小岛的闭塞?抑或小岛生活方式的落后?想必这些原因都有。作为旅游胜地,也只能最大限度保留旅游资源,尽可能扩大这些资源的利用程度。至于小岛居住的人员组成,尤其是继续或是持续能给小岛创造文化盛事胜景的高人,绝对不是现政府所考虑的问题,也非政府能力所及。在大转型、大变革的年月,这个问题无疑也是太迂腐、太不现实。所以,在这静谧闲适之地,传出悠扬不凡的钢琴声,想必也已是人的意念。钢琴家的频出早已不再,那是过去的辉煌。
小街小巷内的人居建筑,也与其他城市类似。穿过“笔山洞”隧道不一会,有种豁然开朗感觉。路宽了、人多了、二旁商铺上档次了、所见商店招牌也多时尚了,已然到了闹市。
还没游览景点,便已感受频频,乃为鼓浪屿的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