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上)

分类: 茗人况味 |
初到祁门,常会一人徘徊于街头。感觉到县城的狭小,有如夹在风箱里般难受。加之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在外的孤单格外显然。所以研究所内,但凡是徽州以外的地方来此工作的,大都都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调离此地。我们同来的四人,刘俊是合肥人,于1984年便调回家乡。徐海聂其时男友在合肥,也于1986年调离祁门。我与吴萍自确定了恋情乃至成家后,确是大有扎根山区坚守专业的志向。根本没有考虑过、也确实没有能力和理由去考虑调离这个地方。那时工作调动的最大理由就是夫妻分居。若无此理由,则非常困难。尤其是夫妻在一起那就是不可能之事了。
人在恋爱时节,全然没有了寂寞。善于操持家务的吴萍,让我这个不会料理自己的人受到了百般照顾,人似是有了根,不再漂浮。研究所将我和刘俊临时住得那套房子分给了我们作为婚房。这套房子挺有特色,上下二层,每层均前后二间,中间有一楼梯通达楼上。楼下是水泥地面,楼上及楼梯都是木制。二楼前有一晒台,其下便是厨房。研究所在这叫做灌木岭的地方建了数十套这种房子,户户相挨紧靠着山成一字形排列,科研人员与茶工混居。家家都是背靠山,也是面对着山,可谓“开门见山”是也。
住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夏天,一楼和二楼的温差太大。因房屋后面紧靠着山坡,一楼终日不见阳光,非常清凉,最热的夏季,晚上睡觉都要盖上薄薄的被子。而二楼与山坡等高,阳光整天都能照射到,晚上那是热的睡不住人。但一楼潮气太大,水淋淋的。尤其下雨前,水泥地上似有一层水。后传来了山区驻扎的二炮部队的一个好经验,即是在一楼地面上铺上一层柏油沥青,从此便无此类问题了。
我与吴萍于1985年2月7日结婚。那时结婚也挺简单,没啥仪式。在单位里发发喜糖,几位要好的同事聚聚餐便成。双方家长也不需见面,我们二边转上一圈也就等于宣告了此事。至于小家建设,我不得不承认吴萍对家的创造力。不经意间,小家布置得有条有理,有模有样,温馨中不乏舒适,恬静中不乏雅致。生活用品也被置办得无不齐全。结婚那年,我30岁,吴萍26岁,相当的晚婚了。
我们的结婚照还是在芜湖二街一家照相馆拍摄的。
那年春节是2月20日,我们打过结婚证,将我们的新家布置的差不多了,就请了假回了芜湖,住在了妈妈那中二街的红色二层小楼的家中。其时小姐姐二口子带着小王熹也是从合肥回芜过春节。我们几人兴致勃勃地进了照相馆拍了结婚照及我们的合影。那年的春节,妈妈那里确是喜气袭人,非常热闹。小王熹和四姐的儿子胡家欣这一对金童玉女一般大,三岁的戏耍年纪,给全家带来了不尽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