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的那间小书屋(二)

分类: 日记 |
有了小书房,兄长的读书、写作更是如痴如醉,这是他的精气神所在,是他挥洒自如的战场,是他生命的重心。即使他的女儿姚远出生乃至长成,除非必须要他做成的家务事以外,他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在这间小屋内度过,从未变化过。

我的记忆中,兄长就在这间小屋内写成并已出版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中共秘密战线首脑李克农传奇》二本书。为此,他曾奔赴省内乃至全国多地,不辞辛苦,探寻、访问相关人士,有时为某个细节或史实多次深入乡村腹地,学他话说,皮鞋都走坏了几双。也去过多地图书馆和地方志办公室,阅读和收集各类资料,每次回来总会带回许多复印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此事。为此,也奠定了兄长在这座江城文化界的学术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了他的文化高度,也就是人的高度。上世纪80年代末,兄长也作为当时“自学成才”的典范被上下称道。只有高中文凭的他,不到40岁便被破格评为副高,没有几年又被评为正高,并荣誉地享受了红极一时的政府津贴。那时节,我们全家都为他骄傲,尤其妈妈,说起他,总会由衷地笑出了声,也笑出了为母心底里的那种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傲骨。
几十年来,在我生活的周围,有如我兄长这般读书写作的人确不多见。记得我读大学时的那四年,也可谓用功非常,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醒着的时间,除了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外,基本也是在读书中度过。可在兄长面前,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没了神气。多少年来兄长一如当年,读书不断,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即使退休后,也仍然活跃在江城的文化领域,尤其是在地方历史和党史上,更是如鱼得水,知晓通达,无人比拟,令人敬重得很。借我的怀旧叙事,用“兄长的那间小书屋”为名,将兄长勤奋读书,实现人生价值的经历写出来,无非是告知我们的后人们,应该记住前辈勤勉奋发的往事。说白了,人生的高度是奋斗出来的,不打拼的人生总归是趋于平庸,不会有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