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姐(二)

分类: 日记 |
近二个小时的自行车骑行,终于到了二姐家。所受到的礼遇自然从无经历过。用温馨和一种体贴入微的话语最贴切不过。想必这也是二姐二口子的持家之道、为人之道。怪不得外甥女黄言子每次去二姨娘家总迟迟不愿归呢。总之,我感到亲切无比心欣然,没有一点拘泥,浑身舒坦。
二姐家在乡村腹地名叫龚集公社的地方。她任职校长的龚集中学,刚创办不久,远离公社所在地,也远离村庄,显得孤零零的。整个中学也只有二、三户人家居住。因为是在放寒假,周遭非常静谧。学校的范围很大,与外也无界限,可有用的处所也就那么几排平房,而且破旧。二姐家三间平房,这给我以很大的感觉。家中的摆设即有城市化的,也有农村型的。听二姐介绍,家中不少家具都是二姐夫亲手制作的。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闲来无事,二姐夫关起门自学木匠活,竟也无师自通,做得家具还真像模像样。我倒想起了我家的一躺椅就是二姐夫做的事来。二姐夫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可这次到淮南,意外地得知他目前做得是闲得难受的工作,即供销社管理员。或许这其中有着我不知的原因,也不便细问。但最终二姐夫还是回归教师队伍,以高级教师的身份授课直至退休。

二姐显得较其他姐姐更为朴实,这与她长期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相关。朴素的装束、朴素的外表,更为显要的是有着朴素的内在。没有做作,没有虚言,没有高调,为人处事中尽显笃厚,表里如一。她1957年高中毕业,响应国家到二淮普及教育的号召,从江南只身来到二淮。当年的同行者,忍受不了艰苦,基本都已回乡,她却定心定身地、毫无怨言地投身到这普世济民的办学事业中。数十年走过了二淮许多地方,创办了多所学校,这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的家也因此常是变换地方,可谓的居无定所。只要哪里需要,她便会出现在哪里。她吃苦耐劳的坚忍不消说,往深处说,有着对建设美好社会的强大内心是她的全部精神所在。一个内心装满了责任、装满了使命而不屑艰难困苦的人,该是一个多么纯粹的人、多么高尚的人。在那几天里,遇见一位同是创办龚集中学的人。和他聊天中,说起我的二姐,眼中自然露出钦佩之神色。说至最后,他说姚校长一定会创业到老呢!听后,我默语。不曾想到淮南,我受到了一次教育,一次不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教育,释然了积郁在心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病呻吟心态。我的二姐,足以得到这个社会的极大尊重。正是这平凡的人承担起了社稷的脊梁,得以让社会进步,让文明之花开满山山乡乡。
岁月悠悠,转眼几十年过去。我的二姐已年过古稀,腰板已不挺直。生活平静且不失清欢。上慈下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然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这十余年来,我每年总会驱车去看望老两口,这似也成了我的一种责任。我也曾陪同所有姐姐们去过淮南。上了岁数的老姊妹们相见,相聚的欢乐和时光无比珍贵。去年9月间,我也陪同兄长二口子到淮南与二姐相见,留下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