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学校工作
(2016-03-11 12:05:11)分类: 日记 |
随时间的流去,我融入了教师的工作。好像知青的身份在心理上已淡化,似乎我从事的就是教师职业,而不是“代课”。逐渐远离那些春天里的烦心事,不再为此忧虑,大有躲避之嫌。虽屡屡想起,可着实无力,只得丢在一旁。至于会产生何种影响,只能“听天由命”了。
课堂上,我喜欢在授课完毕后或是在下午的自习课时,有意和孩子们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谓上下五千年,都是些他们闻所未闻的知识。一旦说起,课堂上异常的安静,个个睁大着眼睛看着你,一动不动。我很喜欢这种状态,这是孩子们最本真的求知欲。我的本意也就是通过这些闲聊,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多懂些道理,在心里能够扎下理想的幼苗。尽管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味。我确实非常乐意这么做,也无人干涉你这么做。这是我目前自己的世界。为此,我一点也没有”临时观念,“仿佛这是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
1977年”六一“来临前,不由想起了自己在小学念书时的情景。“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每逢此时,学校总会组织许多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由此,产生了对一以贯之的沉闷、毫无活色的乡村学校的气氛应该有所改变的想法。在我的建议下,教师们一致通过了二项事情,一是”六一“表彰一些品行好、成绩优良的学生,精神(奖状)和物质(笔和本子)奖励并举,二是建立红小兵(也就是少先队)组织,发展一批少先队员。这些在城市非常普遍的事情,却在乡村学校从未有过的。事情的落实自然是由我提出建议的人去做。节前的那几天,我可忙碌得很,印制红小兵登记表、采购奖品和红领巾,和各位老师商谈动员和指导学生们向红小兵组织写出申请等。同时我也愉快地接受了红小兵辅导员的角色。
记得5月31日下午,学校举行了全校师生的”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校长的发言是富有激情的,详细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六一儿童节”对小学生的意义和重要。宣读了学生受表彰的名单并当场发放奖状和奖品。上台领奖的学生很骄傲,台下的学生很羡慕。最隆重的仪式是在宣读完红小兵名单,佩戴红领巾后对着毛主席像进行宣誓的那时刻。整个会场气氛显得极为庄严。在台上看到学生们的神情,即严肃又新奇,更有一种向往。我确有种陶醉的感觉。看到这种场景,我觉得触摸到了学生们的心灵。作为教师,自会产生一种幸福感。
会议结束后,我倒没有立即罢住脑际的浮想。在将新的生活内容注入到孩子们的经历中,我不由也想起了自己的当年。我也是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戴上了红领巾,而且在臂膀上加上了二道杠,即是少先队的中队长,不久又戴上了三道杠(即大队长),感到非常光荣,并在心里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少先队的荣誉,努力学习。为此,我的学习成绩很好,从没有在95分以下的成绩,屡屡都是双百,直到停课闹革命的文革开始,那时我已上四年级了。还很清楚地记着一件事,1966年“清明”扫烈士墓,全校师生集体前往。全班学生在我的口哨指挥下,整齐划一地从学校走到神山口,约有七、八里路。为了保证队伍行进有序,我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吹哨。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我们班走得最好,即整齐,又很严肃,而且没有笑声没有人讲话。待我回到家,腮帮子已是麻木,嘴都难以张开,以至于酸疼了好几天。家里人笑话我是傻得可爱。想想确是如此,真没有必要从开始吹到结束的。但那是为了纪律和集体的荣誉,心灵挺美的。这件事因腮帮子疼痛几天而成了没齿不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