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记(十九)---参观白公馆、渣滓洞

标签:
旅游 |
少时流行的一部红色经典小说《红岩》,其时在多少少年的心田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相伴着我们这辈人的成长。曾为之激动、为之流泪、为之有了爱和恨、为之暗暗立下继承烈士遗志奋斗终身的誓言。多少年过去,被称为“二口活棺材”的白公馆和渣滓洞一直鲜活的存于心间,总想着有机会去实地看看。说白了那是一种”红岩情结”。今天我们终于来了。
8月22日下午,烈日炎炎没有影响我们一点的情趣。相比较门前冷落的“红岩革命纪念馆”,这里是游人的“海”。

白公馆有个优雅的名—香山别墅,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曾是当地白姓军阀的别墅。抗战时期,国民党迁都重庆后,此处偏僻、人迹稀少,由戴笠亲自选定将此作为政治犯的秘密监狱,而且是关押“要犯”之所在。并被作为军统的直属看守所。其时,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他们的孩子“小萝卜头”等被囚禁在此。

这里就是一座二层的木制小楼。每层不过六、七间房。不知当年如何最多关押过200多人的情景。一层大堂二边的对联“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依然显赫在目,很有意味。原地下的储藏室改为了阴森森的地牢,原防空洞改为了杀气腾腾的刑讯室。通往山下的路旁有一哨屋。整个一所小楼房,看不出是监狱,可它曾经却是人间地狱。





小说《红岩》中的绣红旗情节尤为感人。来此才知晓实际情况并非发生在渣滓洞女牢,而是在白公馆关押《红岩》作者罗广斌等人的男牢。其时新中国已诞生,重庆很快就要解放,他们凭想象用红色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成了一面五星红旗,藏在牢房拐角的木板下,以待用它迎接重庆的解放。可大多数人没有等到那一天,就丧生在11、27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罗广斌在重庆解放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回歌乐山白公馆,撬起木板拿出红旗抱头痛哭。其情其景想想都会令人唏嘘不已,感概万千。

从白公馆出来驱车直奔渣滓洞。不远,也在歌乐山,相距2.5公里。。

这是一所真正的监狱。地名是因原先此处的煤矿渣多煤少而得。相比较白公馆,这儿大得多。这儿地处山中,隐秘性极好。几排灰色的房子,分内、外院,四周高墙通电的铁丝网密布,高处有多个哨楼可密切监视整个监狱。整个监狱掩映在树木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