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就是在改变着

已近1976年底,看似平静的社会涌动着激流,许多事物都跃跃欲试,企图挣脱多年的束缚,向着事物运动本身的规律发展。有许多事情正在发生着悄悄地改变。
这年的11月,兄长的入党问题已得到解决。得知这个消息,全家人无不欢欣鼓舞。这是他身在党管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加入党组织,就没有为之奋斗的身份认同,身份尴尬也就没有发展的前景。多年来的愿望实现,是他常年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结果。但不能不说,极左时期的那种“唯成分论”阻断了多少有为人士的前程。类似我家处于“灰色地带”成分的人,加入党组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他的领导大有栽培之意,可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说,兄长组织问题的解决,是世事的一种宽松,更是极左政治的一种悄无声息地改变。为此,全家人得到了非常大的精神宽慰,或者可以说常年来业已形成的精神桎梏被无形地解脱了。
其时我在农村,对所谓“三来三去”的大学招生方法一直是关心的。心底里从来没有对招工回城有过兴趣,只是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去读书的机会。说起“三来三去”的招生法,我很有兴趣作番介绍。
自1966年文革开始,国家取消了高考制度,所有学生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毛主席一句话“大学还是要办的”,还有一句话“大学大学,大家来学”。为此,国家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就试点招收“三来三去”的新生。所谓的“三来三去”即是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依此,1972年全国各大学正式开始招生,实行的是“推荐制”。“推荐制”的具体内容就是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阶级成分”放在不讲在嘴上而落实在行动上的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显赫位置。文化条件只要是初中毕业以上即可。1973年,可能中央发觉了上年招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于是这年高校招生加强了文化考查。对此,引出了许多故事,尤以辽宁“白卷英雄”张铁生为样板。由此高层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在全国掀起了对文化考查的批判,也就是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批判。有一部叫《决裂》的电影更是叫绝,看的是热血沸腾,激发出当时多少人的阶级感情,一句“凭二手老茧上大学”的话语留在了多少人的记忆中。于是1974年又恢复了“推荐制”的招生方法,直至1976年结束。
有关那期间大学招生的怪诞事,有一件传得比较广。特记下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说是某高校招收日语学生的面试场面。招考老师问其一位考生会不会写日语的句子。答曰只会说几句,不会写。老师说那你凭什么来上日语系呢?考生伸出了满手老茧的大手说,就凭这个啊!招生老师只好说,你就讲几句日语吧。雷人的事出现了,只见这位考生对着老师说:“你的,太巴克(日语香烟的意思)的拿来,我的米西米西的有。八格牙路”。老师彻底无语。
76年底,得知“三来三去”的大学生变更为由国家统一分配。这是其时国家各行各业人才断档而做的调整。为之我是打心眼里高兴。虽然没有我的什么事,但就是有一种离我很近的感受。毕竟大学之门是我们青年命运的分水岭。那年月,政治形势为人所关注,许多事情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提法也在变化着。当然,我们期盼得是更多,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