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根书”的故事

(2015-04-11 17:36:33)
分类: 日记

76年“双抢”结束后,我在大队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几十年来,这件事常萦绕心头,始终未能释怀。

这就是写了一份“扎根书”,意在向大队表达“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很快,这份“扎根书”被大队广播员L君通过大队广播站向全大队进行了广播。可惜已找不到原稿了,很是遗憾。否则,现在看看那是相当的有意思。毕竟是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路、一个可值得沉思和推敲的“壮举”。

“扎根书”的故事                                                  (广袤的农村土地。摄于2015、4、11)

客观地说,知青到农村,并非是农村非常需要知青。我们这个大队10个生产队,每个队至少有6名知青。每年有知青上调回城,立即就有新的知青补充。倒可说成是知青需要有容纳之地的农村。因为是国家号召、是各级组织有各项政策为知青到农村保驾护航。否则,农村怎会接受来与他们分食的知青。又不增加一分土地,何况他们原本就生活地极为贫困。倒是农村给了知青们的一份口粮,一处栖身之地。所以,地处市郊的农村,将知青管理普遍纳入大队的一项日常工作,既没有注重,也没有放任自流,一切都是淡淡的。农民对待每年知青的来来去去,也都是认为非常自然。

现在回忆起来,写下这份扎根书,完全是一时的大脑发热,是一种“标新立异”的作为。其思想动机以及原因大约有如下述:

其时,对于自己能胜任农村最艰苦的“双抢”,很是得意,满以为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是合格的,完全忽略了自己一点也没那种秉性,是完全不认识自己的表现。将能胜任一时与终身为业二者混为一体。这是其一;

当时自己的思想实况,在于心底里不愿今后回城当工人,非常看中当时乡村那种“社来社去”上学的机会,认为那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确实是自己当时考虑的最关键的一点。这是其二;

当时,为大队所做的事越来越多,表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自以为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那种想从大队所有知青中“露头”的愿望强烈起来。这种思想说穿了,是人很不成熟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投机意味,是大脑发热膨胀不清爽的结果。其结果是大队谁也未把此事当真,因为不符合人的本意。这是其三;

最后一点就是与生产队有一点故意过不去的心理作祟。你看不惯我到大队干事,我要谋取更多到大队做事的机会。这就是年轻幼稚的赌气想法。这是其四。

悠悠岁月,几十年过去。翻开当年的日记本,往事也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知青的岁月尽管不长,可记忆深刻,久远。尤其是在人生舞台上,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出真实的自己,这件事给了自己最大的反思。总之,这是我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相当可笑且口是心非的错误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虽已成为笑谈,但在心里印记太深,却从不愿提起。现今说出,还真需要一定的勇气面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M君的不适
后一篇:“秋后算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