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建“沉浸互动”的职业体验与创新平台
(2025-10-11 09:18:00)(二)构建“沉浸互动”的职业体验与创新平台
小学劳动课提倡将社会服务与职业体验相结合,受限于客观条件,学生能直接参与到职业体验和互动的机会很少,而数智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引入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想要扮演和体验的各种职业,如厨师、建筑师等,通过仿真的体验来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增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甚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VR设备,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如临其境的体验环境,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所体验职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同时在智能化技术中,还存在很多AI扮演的智能角色,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能更好的支持学生进行改进,这也符合“生本”中心的思想,要及时对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学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尽可能利用网络的智能资源,抓住课程核心,为孩子们涉及一个个的实践场景,从而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融入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情感体验。
在“智能书包柜”项目中,学习超越了简单的物品制作,升华为一次深刻的角色体验和社会实践。学生被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产品经理”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AI数据分析工具归纳需求,明确产品定位和功能清单或是结构工程师”来确保设计的稳固性与合理性,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应力测试以及“工业设计师”“市场营销专员”“售后服务专员”等各种角色,学生在扮演角色时势必需要熟悉工作内容,从真实的体验出发,更好的理解所扮演的角色。
在此过程中,AI扮演的“智能客户” 可以不断提出挑战:例如,突然要求增加一个防水功能以适应南方潮湿天气,或抱怨柜门声音太大影响午休。这些动态的、不可预知的互动,迫使学生团队必须不断沟通、协作、迭代方案,模拟了真实职场中应对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完整流程。这种沉浸式的角色代入,将一次手工劳动巧妙地转化为一次关于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客户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启蒙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三)实施“数据驱动”的精准化综合评价体系
数智化技术的突出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实时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并根据学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和评价。在过去,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一直广受争议,因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难以得到量化评价的,因此对劳动教育效果评价也较为主观。而AI技术能很好的解决劳动课程缺乏评价标准的弊端。。劳动课是与社会进行交往,产生化学反应的实践课,而AI技术以其强大的算法支撑,能够及时就学生的行为进行检测,比如可以通过佩戴智能化设备来检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同时劳动课堂经常涉及分组活动,仅教师一人难以监控学生的行为,而利用AI摄像头能够及时监控学生的变现和进行评分,甚至更为智能的摄像头还能评价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并自动形成分析报告,以此辅助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学习,推动教学效果的改进。
在“智能书包柜”项目中,学生的每一步都被有效记录:AI辅助设计软件记录了其设计迭代的次数与优化思路;协作平台记录了其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度与沟通内容;摄像头(经授权)可分析其动手操作时的专注度与规范性。这些数据客观描绘了每个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而除过程性的评价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智能化打分,让学生讲劳动成果,如设计图、项目报告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先由AI对作品完成度、报告的逻辑性进行初步反馈,方便教师及时进行整理和评价,为教师辅助设计提供参考。此外,这些材料能够以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进行保存,这种数字化的储存方式更有利于保存关键信息,较传统的资料保存方式传递也更方便,教师在统计学生的实践成果时也能更详细。因劳动课程资料多来自于实践生活,因此可能涉及更多图片、音视频资料,电子档案更有利于综合保存。如在智能书包柜设计项目中,学生的设计模型、打印成品、项目报告、演示视频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劳动成果。AI可对报告文本进行初步分析,教师再结合过程性数据,给出综合评定。所有数据和成果汇集成个人“数字劳动档案袋”,成为反映其劳动素养发展的有力证据。
(四)引入“专业导师”助力学生能力发展
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劳动教育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而劳动教师难以具备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给予更科学的建议。而数智化资源能够汇集专业知识,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教师很容易的可以获得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并可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其自由进行挑选学习。此外,数智化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孩子们与专业人士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对话交流,这一点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劳动课缺乏情感体验和专业化的指导,甚至可能都没有专任的劳动教师,而智能化技术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平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者是搭建一个线上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导师进行专业指导,从而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发展个人的社会能力时减少阻碍,也能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更好的应用社会生活。
三、AI+“实践-体验-评价”小学劳动教育新范式未来展望
未来在推进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维度,首先是课程设计层面,要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议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螺旋上升的智能劳动课程体系。低年级以简单的虚拟体验和基础操作为主,中高年级逐步增加项目复杂度和技术要求,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其次是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工作坊、研修班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双师"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而在资源建设层面,正如本文所叙述的,需要联系更多的专业人士,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应着眼于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区域性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库,汇集优秀的教学案例、虚拟仿真软件、专家讲座等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教育公平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劳动素养。最后是评价机制层面,要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AI系统评价等多种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建立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重点是要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从而让学生深度参与和融入劳动教育。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劳动教育将呈现三个新趋势:一是体验更加沉浸化,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将创造更真实的劳动场景;二是指导更加个性化,AI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支持;三是连接更加广泛化,物联网技术将实现线上线下劳动体验的无缝衔接。
结语:数智化技术不是要替代真实的流汗与体力劳动,而是作为一座强有力的桥梁,连接学生的好奇心与深度的劳动体验,连接有限的课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构建AI+“实践-体验-评价”的新范式,我们能够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安全、更丰富、更科学,引导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树立观念、掌握技能、锤炼精神,最终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既动脑又动手、既富创新精神又具实干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春庆.高校劳动教育数字技术教学转型的实践进路[J].高教探索,2025,(S2):45-47.
[2]刘炜,林丛.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118-120.
[3]罗喆,沈晓敏.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基础教育,2024,21(01):31-40.
[4]关春霞.小学“沉浸式”劳动教育值得尝试[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105.
[5]章振乐,戴君,夏建筠,等.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7):76-92.
[6]管延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2,(01):107.
[7]田振华.小学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二十年的分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5,(03):25-29.
[8]郭芳芳,秦鹏军,唐巍华,等.人工智能时代芬兰本科教育中的学生评价研究——以阿尔托大学为例[J].中国考试,2025,(08):100-110.DOI:10.19360/j.cnki.11-3303/g4.2025.08.011.
[9]姜凤春,王智.数智化赋能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行动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5,(08):20-30.DOI:10.16697/j.1674-5485.2025.08.00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