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智赋能,体验为王:AI+“实践-体验-评价”小学劳动教育新范式一

(2025-10-11 09:15:35)

数智赋能,体验为王:AI+“实践-体验-评价”小学劳动教育新范式

摘要:数字化与智能化(数智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小学劳动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本文针对传统劳动教育中实践机会少、体验不深、评价单一等痛点,构建了以“实践-体验-评价”为核心的AI+劳动教育新范式。该范式通过创设虚实结合的实践环境、构建沉浸互动的职业体验平台、实施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体系、引入跨地域的专业导师资源,有效破解了安全瓶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育人实效。文章结合“智能书包柜”项目式学习案例,具体阐述了该范式的实施路径,为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性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人工智能;数字技术

引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形态。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和条件限制,许多实践性强的劳动项目难以开展;另一方面,现有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难以激发数字原生代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困境使得劳动教育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其育人目标。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智能化特征,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时空限制和安全壁垒,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丰富的劳动体验。本文以"智能书包柜"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将智能技术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评价"全过程,构建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升实效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AI赋能:深度融合“实践-体验-评价”全链条

(一)创设虚实结合的智能化实践环境

    1.引入智能技术:为梦想插上翅膀

安全性是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过往的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出于安全性的考量,无法让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而数字化技术能够根据学习目的设计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地进行探索,而不用考虑活动的安全性。比如许多小学生热衷于当警察或者消防员,但无法具体让孩子们体验一些有危险的工作内容,而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能够设计主题探索任务,根据目的,让学生体验感兴趣职业的“一日生活”通过这种智能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向往的职业,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智能仿真实验中的表现来观察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互动,以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智能书包柜”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书包柜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而学生对陈旧、功能单一的书包柜常有不满,由此自然萌生了改造与创新的想法。在项目启动初期,虚拟仿真技术首先发挥了“设计实验室”的关键作用。学生并非立即动手制作,而是先利用简易三维建模与仿真软件,构建书包柜的数字模型。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大胆测试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尝试不同隔板材料的承重能力,模拟柜门在频繁开合下的耐久度。这一过程不仅排除了实体制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结构不稳导致坍塌),更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让他们理解到设计必须经过严谨验证。

在虚拟设计完善后,实践便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此时,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智能工具便成为“梦想照进现实”的桥梁。学生可以将设计好的智能锁部件、个性化标签、功能按钮、阻尼铰链等用3D打印机精确制造出来。这亲历了从数字模型到物理实物的“生产制造”全过程,深刻体验了现代“智造”的劳动形式。例如,当学生发现自己设计的、带有班级Logo的个性化柜门把手被成功打印出来时,所获得的成就感远非购买现成产品可比。这种“创客”式的劳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劳动不仅是付出汗水,更是智慧的挥洒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伴随数智化技术的发展,许多高科技手段已经得到了初步普及,深受小学生的欢迎。小学劳动课程题材丰富,多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广阔的开发空间。而AI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技术、知识层面上的不足,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活动的参与和设计。特别是3D打印机能牢牢抓住小学生的眼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堂上引入3D打印机,在AI工具的辅助下,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创意作品,来感受创造和生产的快乐,也能让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兼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2.跨学科发展:进行新技术体验融合

劳动教育本质上具有跨学科特性,与STEAM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智能书包柜"项目中,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自然融合。学生通过编程控制智能硬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结构计算,使用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不少小学生都在主动积极的参与编程学习,结合智能书包柜项目可以发现,劳动课同样可与计算机学科相结合,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来指挥智能机器人搬运货物。虽然学生只体验了物流链的一个最简单原理,但智能时代的劳动技术发展会深植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在智能时代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劳动观,理解一些必备的科学原理,在智能时代更高效的参与劳动生活。除此之外,劳动课与历史、数学等多学科都具有内在联系,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推进劳动教育创新时,要特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的育人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