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从过往经历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不对的话,我们甚至有可能不光记不住教训,反而有可能南辕北辙,变本加厉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跑越远。这类我们容易犯的错误的总结教训的方法就是“反事实思维”。
http://ww3/large/005vDBwzgw1fbdrxa5qa5j30dw08mmyj.jpg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它经常是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它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自己每天多学了一个小时”)和虚假的结论(“那么这次就会考好”)。实际上,“如果自己每天多学了一个小时,那么这次就会考好”和“如果出门前记得带伞,那么就不会被淋成落汤鸡了”这样的反事实思维想法也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长期以来,我们心理学家认为,反事实思维能够帮助人类预测未来行动从而增强我们的行动力,并且对于学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拓展思维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GATE(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也注重通过反事实思维训练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
http://ww4/large/005vDBwzgw1fbdrycl1s2j30go096wfr.jpg
但最近有研究者发现,在人们通过重复性实验对可能性结果的发生概率进行认知时,反事实思维反而会影响人们的学习。过多的反事实思维,尤其那些强调会发生不同结果的想法,会干扰人们对实验结果的记忆,使他们对结果的发生概率的判断产生偏差。
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者们设计了一项实验,要求被试观察四十个抛掷不均匀硬币的录像,其中实验组(预测组)被要求在观看每个录像前对抛掷硬币的结果(黑色面还是蓝色面朝上)做出预测,而对照组(观察组)则仅需要观察录像。研究发现,预测组的被试们产生了更多反事实思维(比如:差一点就是蓝色面朝上了)。虽然根据单向方差分析法,两组对硬币黑色面向上次数的回忆没有显著不同;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反事实思维的多少正是回忆结果与控制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
http://ww3/large/005vDBwzgw1fbds2qcackj30go0etglz.jpg
那有没有可能是因为预测组花了更多心思在预测结果上,从而忽略了真实的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测试了每个被试在观看每个录像后是否知道抛掷结果,实验表明,两组被试的注意力(Attention)并没有明显不同。
研究者还研究了反事实思维的内容对被试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对反事实条件进行替换("如果我早点开始的话,⋯"),对反事实结果进行替换("如果兰色球再多岀现几次的话,⋯")的反事实思维会更多地影响被试的认知、记忆和学习效果。
http://ww1/large/005vDBwzgw1fbds3eb5voj30dz07eq47.jpg
该实验证明,对概率性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会增加人们产生反事实思维的频率,而这些反事实思维又会干扰人们对事实的记忆,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但对赌徒来说,不断进行反事实思维,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反而会让自己对于胜负的认识产生偏差,赌博成瘾。
心理学家们还设计了实验,给被试一系列随机赌博的结果,反事实思维会让他们产生自己能够控制实验结果的感觉。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在经济学领域,反事实思维(如"只要我提前一小时出手,…")让操盘手对股市上的一些随机波动的结果产生自己能够控制股市涨落的错觉,金融监管人员进行错误的思维(如"如果不是美帝国主义对我们搞金融战争,⋯"),不认真回顾和分析自己的原因,都会让我们意识、发现和接受经验教训的能力受到伤害。
http://ww4/large/005vDBwzgw1fbds4cvf61j30j80dx40r.jpg
这项研究启发我们在学习事实性比较强的问题时,要更加关注事实;而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则可以通过反事实思维,拓展自己思维的宽度和增强自己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也可以把零散数据进行分类总结,来让自己更高效地学习。
“未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但我们只有认真、理性地总结分析错误和失败的真实原因,而不是幻想不同的结果,才能真正做到“经一事,长一智”。
参考文献
Petrocelli, JV, Rubin AL, Stevens RL (2016).The Sin of Prediction: When Mentally Simulated Alternatives Compete With Real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2):1635-1652.
责任编辑 | 吴卫国
执行编辑 | 张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