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当发生一个热点事件后,一边倒的观点和言论总是容易席卷微博、朋友圈。而这种声势越发浩大的浪潮,不只因为网络媒体接触到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舆论对公众的影响不仅是由于它可以借助网络传递给更大规模的群体,也是因为人们知道自己看到的消息他人也在关注。关注热点话题实际上激发了人们在与他人共同关注同一个事件的感受,因此,我们会点开、转发朋友圈里他人关注的内容,也会搜索微博的热点话题。研究者发现,正是这种被称为“共同注意(shared
attention)”的群体感受把彼此不熟悉的公众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舆论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使得公众的判断趋向极端。
http://ww1/large/005vDBwzgw1fbh13u68t1j30dw07wdga.jpg
田纳西大学的Garriy Shteynberg等人选取居住在美国的被试进行了五个在线实验,比较被试在不同情况下对政治演讲视频的说服力的判断。研究者建立了一个网站,并告知被试这是一个播放美国国会政治演讲的著名有线新闻电视网,需要他们对网站的新版本作出反馈。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被试被要求观看一个“直播的”政治演讲视频、“过往的”的政治演讲视频和没有他人是否观看过信息的视频,并对它的说服力进行评价。在观看直播的条件下,视频右上角分别显示90到100之间随机变动的数字,代表目前一同观看该视频的人数,数字的变动代表其他观众开始或退出观看;在观看过往视频的条件下,视频右上角显示“101人看过”。在实验5中,研究者增加了“2到3人”、“9到11人共同观看”的直播条件。同时,实验5中,被试观看视频后会被问及关于视频内容的问题,以测试他们对视频的记忆程度。
http://ww4/large/005vDBwzgw1fbh14bkahmj303n0503yh.jpg
(田纳西大学的Garriy Shteynberg)
除了实验4之外,视频均为美国众议院代表罗斯·戴劳罗(Rose DeLauro)要求通过防止对妇女施暴法案的4分钟演讲,该视频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积极的印象评分。研究者在不改变演讲内容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视频右上角的数字来改变被试认知到的社会情境。而在实验4中,研究者为验证被试对没有说服力的视频是否会认为更没有说服力,采用了一段以往研究中评分为消极的视频。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直播条件下,即在与其他人同时观看时,对视频说服力的评价比在有其他人看过该视频、没有人看过该视频的评价,以及比以往研究的评价更极端。即被试在直播条件下对正性视频说服力的评价更高、对负性视频说服力的评价更低。被试的评价对视频播放情境和被试对视频的分享意愿起中介作用,被试在直播条件下对有说服力的视频的更高评价,会增强被试分享该视频的意愿。被试在有他人共同观看的条件下对视频的记忆成绩更好,而记忆对共同注意和对视频的评价起中介作用。
http://ww2/large/005vDBwzgw1fbh16ej6y0j30ep08jt8x.jpg
由研究结果可见,与他人共同注意某个热点的群体感觉会使人们对注意对象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对注意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所以,人们对演讲者的观点会记忆更深刻,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因此,大型报告会、传销宣传会,甚至网红们的讲座,听众越多时,这种共同注意的群体感越强,演讲的效果也就越好。
其实,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存在共同注意的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愿意使用的人也越多,用起来也越便捷;类似地,某个观点在朋友圈里被转发、在微博上被搜索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注意它,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进而得出更加认同或不认同的判断,网红由此也就诞生了。
http://ww4/large/005vDBwzgw1fbh16zgsqjj30fa09jdgs.jpg
以前我们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群众天然有理——其实这只是为了顺应某种需要和宣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定要警惕群体的无理性。
参考文献
Shteynberg, G., Bramlett, J., Fles, E.,& Cameron, J. (2016). The Broadcast of Shared Attention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al Persua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 (5), 665–673.
责任编辑 | 吴卫国
执行编辑 | 张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