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4年11月22日,是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日,第一篇文章记得是在上海出席《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发的会议感想;截止2015年11月21日晚上9点,点击量仅仅为76。但我坚持一年,发文123篇,平均每三天一篇;而且争取不转发热点文章、不单发视频、无艳照、少八卦、不谈私事、不作宣传,宁缺毋滥,坚持原创。博文尽量做到言之有理,娓娓道来;虽算不上字字珠玑,但也是篇篇用心。目前尚不成气候,也己然获得朋友欢心。确实是爱在其里,乐在其中。
感中国之进步,畅书生之意气;
执笔春秋,快意恩仇。
开通个人公众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尝试社交媒体,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观点、看法和情感,关键是惟愿为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虽然积极心理学已经有王薇华老师主办的《幸福中国》和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举办的《积极心理学中心》两个微信平台(我是这两个平台的顾问),并且都在坚持不懈地提供和分享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文章和信息。但我毕竟不能借公器而私用,尤其是有些个人意见和看法更不能让他人担风险。功过担当,文责自负——于是就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平台。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c1c276640b8897735682d16def221c9f.jpg
在默默耕耘,未作任何宣传和推广的情况之下,梳理已发表的文章,有些已经点击过万(仅在微信平台的阅读量),出乎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不过,我发现大家关注较多的还是个人情感类和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文章,而个别我很用心写的文章反而点击不高,这似乎也符合我的社会身份和朋友预期,常常引起也值得引起我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个有效的社会心理反馈机制,时时提醒我: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下面是点击量过万的前20篇文章,欢迎再次阅读。只要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重温旧文。嗯嗯,共享共鸣,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另有篇寻找闫军同学的寻人启事,点击很高,系朋友圈爱心流露,非文章之魅力,不列于此。)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生吴卫国,是他的建议才让我萌生此念;也是他的勤奋,保证了平台的正常运转。当然,更要感谢微信圈里的朋友们,没有你们持续地关注和分享,我也不会如此自觉自愿、长期厮守、倾心相诉。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0fef6d617e7813e7e43d518499eb27a.jpg
当然,期间也经常有人问起,你写这些既不能挣稿费,也不能挣名声,更不能算职务贡献,有时还露怯出丑,甚至还有可能存在某种风险,你弄这些个破文章干什么?我只能笑答:生活需要意义。发现、研究、体验生活意义并告诉别人,本身不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就得靠某些人和事来体现吗?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感恩节即将到来之际,提前祝福大家感恩节快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cdd7fb6f00619dd46c60f1cca2ebc47b.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