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2023-11-20 17:44:28)
作为老师,经常会发现,班里成绩特别好、特别稳定的孩子,比其他同学更加自律,但是这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那自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养成,其中,专注力最为重要,也最让我们操心,上课、写作业,坐都坐不住,谈什么效果和效率呢?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时间训练,确定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比如说看书20分钟,休息5分钟,再看书20分钟,休息5分钟,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慢慢的训练,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时间再慢慢延长。
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让她们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很简单。两周之后,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是否能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警示牌,结果显示: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立警示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在实验中,一开始的“签名”就是第一个门槛,在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第二个“门槛”——树立警示牌就比较容易跨过去。
实际上,这与儿童的学习非常相似。一般情况下,学生不愿意接受比较困难的要求,因为费时费力,不容易成功。相反,孩子们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的、更容易完成的要求,并且在接受较小的要求后,他们将更有可能接受较大的要求,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字词,然后是句子,再然后是段落,等学生一步步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就是把握整篇文章了,这样的设置,不会引来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相反,孩子的自律能力会逐渐提高。
总之,与“一口吃成个胖子”相比,“登门槛”这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更理性、更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指导,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情境,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真正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