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愉悦舒适的学习氛围,合理互动
(2023-05-15 09:59:30)
三年级学生虽已步入中段,但年龄较小,还处于过渡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更愿意在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但是,声色俱厉的“严师”形象,枯燥无味的课堂授课,让本来朝气蓬勃的语文课堂变得如“少儿管教所”一般,小学生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对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身心造成了无情的摧残。这种严重束缚个性发展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长此下去,更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致。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55%是通过看,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38%是通过听,比如我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速度、声音大小等;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这就相当于说,当你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刚开始他是在认真听的,后面你讲的所有内容,他都没有听进去,只是看着你的嘴巴在“哇啦哇啦”。也就是说,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的肢体语言和听你的语气语调。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从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中感受到的是愤怒的、生气的,大吼的,孩子们就会察觉出危机,脑子里出现的就会是想要逃跑、或者呆住不说话,有部分孩子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想要反击。所以经常会有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话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地讲,不断地重复,可是,据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以及肢体语言,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意见,以他们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學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对于那些爱犯错误的学生,语文教师不要动辄就是一顿厉声呵斥,如此只会使师生关系恶化,而是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孩子需要给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小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后,再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改正,而对于有些孩子,可能简单的说服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但惩罚的意义在于学生知错能改,惩罚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无论什么时候,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搞好学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