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晾鹰台史话

2023-08-20 10:37:07
标签: 岁月 杂谈

“七十二桥天汉上,彩虹飞下晾鹰台。”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南部,有一座高十余米、占地约四十亩的土台,被称为“晾鹰台”。

它不仅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盛衰更替,更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礼制文化融合之地,是北京多元文化汇聚的经典之地。

元朝建立政权之后,将北京定为大都。为延续本民族传统习俗,时常到大都郊外进行游猎。《元史》记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当时的南苑地区水草丰沛,人烟稀少,是“飞放泊”之一。

为了便于登高望远,同时给狩猎的鹰隼提供一个休息空间,元代统治者在飞放泊堆筑了多处高台,称“呼鹰台”或“晾鹰台”,如通州西南漷县的呼鹰台。《元史》记载,至大元年(1308年)“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

南海子地域的下马飞放泊,是离元大都最近的一处狩猎场,晾鹰台就堆筑在下马飞放泊的南侧。

为什么称作晾鹰台呢?史料记载,用来擒杀天鹅的是飞放专用的鹰中极品海东青,这种猛禽“善擒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所谓“羊角”,指龙卷风,“旋风羊角而上”,可见海东青飞放时之迅猛。

元人沈梦麟对海东青擒杀天鹅的情景做了描绘:“鞴鹰飞上青冥去,雪洒云鹅白锦毛。”形象地再现了海东青一飞冲天,及天鹅遭擒杀时羽毛如雪片般纷纷落下的情景。

在纵鹰飞放捕猎活动中,猎鹰经过激烈搏斗,周身汗下,有时还会遭到风雨侵袭,要让猎鹰在明媚的阳光下晒干羽毛,得到休息,因此称之为晾鹰台。

飞放活动中,获头鹅者往往得到重奖。之后皇帝将头鹅祭献宗庙,群臣则各献酒果,奏乐,互相敬酒祝贺。仁虞院就是帝王给狩猎优胜者加官晋级、赐宴的场所。

明代吴伟业的《海户曲》描述了仁虞院宴饮情景:“诈马筵开挏酒香,割鲜夜饮仁虞院。”诈马,蒙古语为吃整只羊的意思,诈马宴又称只孙宴,是元代帝王为宴请群臣而举行的盛大宴会。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城南的皇家猎场迎来了新的契机。帝王狩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提供狩猎的皇家园囿也成为都城重要的礼制设施。

《明一统志》称南海子:“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晾)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

永乐皇帝认为,在元代飞放泊基础上兴建起来的南苑,完全是遵从圣人教诲:“古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顺时为民去害,且讲武事……圣人著于经,政欲垂法后世耳。”明宣宗以后,明代帝王多次在南苑“狩猎”讲武。

清代在晾鹰台经常举办一项叫作“殪虎”的活动。何谓殪虎呢? 殪,音义,殪虎就是猎杀老虎。

《养吉斋丛录》记载:“晾鹰台在苑之迤南。六飞春蒐,有晾鹰台杀虎之典。”杀虎之典即殪虎之典,由虎枪营兵与猛虎短兵相接,格斗并刺杀猛虎。

殪虎活动开始之前,在晾鹰台上高搭黄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在黄幄内观看殪虎活动,台下的虎枪营兵列队侍立。虎笼运至晾鹰台放好,一条大绳子紧紧地缠绕五六圈,老虎在笼中往返徘徊。

当御前大臣请示皇帝殪虎之典开始后,虎枪营兵骑马绕笼疾行解开虎笼绳索,放虎出笼。为了进一步激怒老虎,随驾侍卫还会向虎笼鸣枪射击,让猎犬在虎笼旁狂吠。

猛虎出笼后,早已严阵以待的虎枪营兵手持虎枪冲上去与老虎搏斗,直到将老虎擒获杀死。

狂怒的老虎在重围中左冲右突,扑咬虎枪营兵和猎犬。虎枪营兵在与猛虎的殊死格斗中常被咬伤甚至丧命,然而仍临危不惧,个个奋勇争先,因“其头枪者赏赉优渥,故人思效命焉”。

乾隆帝对于殪虎、殪熊等活动十分喜爱。他认为与虎、熊等猛兽搏斗可以强健体魄,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和胆识,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乾隆帝巡幸天津后回到南海子,驻跸南红门行宫。这一年他已83岁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地到晾鹰台,“近观殪虎”“观虎枪侍卫等殪二虎一熊”。

除放鹰、殪虎外,清代晾鹰台还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八旗大阅。清代南苑“春蒐冬狩,以时讲武,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

与日常通过围猎演练骑射的“行围”不同,“大阅”是对八旗兵战斗力的全面检阅,按照礼制,每三年举行一次。

一般而言,南苑大阅除个别几次在西红门内旷地举行外,大多在南红门北侧的晾鹰台举行。每次皇帝率亲王大臣、皇室子孙、八旗官兵等上万人参加,声势浩大,盛况惊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康熙帝举行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隆重的大阅兵仪式,地点位于南苑晾鹰台。

对于此次大阅,康熙皇帝甚为中意,赞许了兵部尚书明珠的治军之能,并让他把此次大阅陈列、仪式和列阵作为以后大阅的模板,形成了大阅制度。

《日下旧闻考》记载:“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八旗甲胄成列之后,兵部堂官奏请皇帝阅操。

皇帝在晾鹰台帐殿后的圆幄换上大阅戎装,然后由内大臣、兵部堂官前导,后扈大臣及总理演兵王大臣,随从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满洲大学士等随行。

其次豹尾班侍卫随行,又次黄龙大纛随行,又次上三旗侍卫按次随行,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自左至右阅队一周,返回晾鹰台帐殿。随后由兵部尚书奏鸣鼓角,八旗军队击鼓而进,鸣金而止。

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大阅仪式,八旗军队多是“自台东结阵驰至西”“东西往来数次,呐喊驰骤”,以士兵奔驰突刺为主。后来除了八旗兵阵外,新增了火器营,包括汉军火器营步兵、满军火器营骑兵等。( 据《北京日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