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其中超80%是闽粤籍后裔,饮食习惯与福建、广东相近。
1949年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将家乡的饮食带到台湾。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地饮食在台湾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台湾美食。
早年从大陆渡海到台湾的主要是福建人,现在台湾人口超过七成是由闽南移民后裔组成,因此早期台湾的饮食习惯与福建相近,多为泉州菜、漳州菜、福州菜、汀州的客家菜。
后来广东惠州和潮汕地区的居民陆续到台湾,也带来了当地饮食。
1949年,许多大陆民众来到台湾,其中也有不少是各省的餐饮界人士,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正宗味道。在此之前,台湾酒楼的菜色可说是混合了各省风格的“混省菜”。
1949年以来台湾的菜系,可以分为“官菜”“军菜”“商菜”三类。
所谓“官菜”,指的是江浙菜系。由于蒋介石父子是宁波人,因而宁波菜先在台湾流行起来。由于当时党政官员中有许多江浙人士,主打苏州菜、杭州菜、上海菜的餐厅陆续开业,投其所好,盛极一时,遂被坊间称为“官菜”。
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以湖南人和四川人居多,因此香辣特色强烈的川菜和湘菜,为军界人士所偏好,被称为“军菜”。
至于“商菜”,则是在台湾经济腾飞达至顶峰的90年代初,由于股市大涨,许多人暴富,经济实力提高,在饮食方面也有高消费需求。因此,经营高档昂贵“参翅鲍肚”菜式的港式餐厅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在“官菜”“军菜”“商菜”之外,民众日常餐饮的家常菜,则多是由湘菜和川菜的自行结合,外加北方炒菜组成,也结合了部分江浙和广东元素。
台湾街头的很多快炒店,大多是此类风味,可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很多餐厅以“南北合”命名,经营的菜色囊括南方与北方风味,颇受民众欢迎。
台湾的很多小吃,都和大陆各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台湾的街头,可以看到以许多大陆各省命名的小吃店,有山西刀削面,还有四川担担面、宜宾燃面、山东大饼、上海包子等。
随着时代变迁,台湾小吃在原来基础上发展出本地创新。
台湾夜市里很流行的“大肠包小肠”,是用源自潮汕的糯米肠,切开包裹香肠做成的,与美国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台湾特色伴手礼“凤梨酥”,来源于潮州传统点心。方块形状的点心烘烤成金黄色,就像金砖,店家为了讨个吉祥寓意,以“凤梨”命名,谐音闽南语的“旺来”
台湾“傻瓜面”的原型则是福州干面。由于制作工序非常简单,所以店家常常把面煮好后,让顾客对照着店内张贴的配料表,自行加入酱油、麻油、红油。这种简单的、半自助式的面条,逐渐被称为“傻瓜面”。
这样的面店里,同时也会经营其他的福州风味小吃,例如蛋煲汤、福州鱼丸等。同样来自福州的面线,也被台湾小吃店发扬光大,加入本地食材蚵仔(即小牡蛎),做成随处可见的蚵仔米线。
最负盛名的小吃,应该是在台湾发扬光大的小笼包。1948年,山西人杨秉彝只身到台湾,两手空空,靠着替人送油为生,并创设了“鼎泰丰”油行,为拓展经营兼做小笼包,最终成就了享誉国际的餐厅,成为小笼包的最佳代言人。(
据中新网 )
【阅读札记】台湾美食里的“中华基因”
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其中超80%是闽粤籍后裔,饮食习惯与福建、广东相近。
1949年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将家乡的饮食带到台湾。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地饮食在台湾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台湾美食。
早年从大陆渡海到台湾的主要是福建人,现在台湾人口超过七成是由闽南移民后裔组成,因此早期台湾的饮食习惯与福建相近,多为泉州菜、漳州菜、福州菜、汀州的客家菜。
后来广东惠州和潮汕地区的居民陆续到台湾,也带来了当地饮食。
1949年,许多大陆民众来到台湾,其中也有不少是各省的餐饮界人士,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正宗味道。在此之前,台湾酒楼的菜色可说是混合了各省风格的“混省菜”。
1949年以来台湾的菜系,可以分为“官菜”“军菜”“商菜”三类。
所谓“官菜”,指的是江浙菜系。由于蒋介石父子是宁波人,因而宁波菜先在台湾流行起来。由于当时党政官员中有许多江浙人士,主打苏州菜、杭州菜、上海菜的餐厅陆续开业,投其所好,盛极一时,遂被坊间称为“官菜”。
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以湖南人和四川人居多,因此香辣特色强烈的川菜和湘菜,为军界人士所偏好,被称为“军菜”。
至于“商菜”,则是在台湾经济腾飞达至顶峰的90年代初,由于股市大涨,许多人暴富,经济实力提高,在饮食方面也有高消费需求。因此,经营高档昂贵“参翅鲍肚”菜式的港式餐厅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在“官菜”“军菜”“商菜”之外,民众日常餐饮的家常菜,则多是由湘菜和川菜的自行结合,外加北方炒菜组成,也结合了部分江浙和广东元素。
台湾街头的很多快炒店,大多是此类风味,可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很多餐厅以“南北合”命名,经营的菜色囊括南方与北方风味,颇受民众欢迎。
台湾的很多小吃,都和大陆各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台湾的街头,可以看到以许多大陆各省命名的小吃店,有山西刀削面,还有四川担担面、宜宾燃面、山东大饼、上海包子等。
随着时代变迁,台湾小吃在原来基础上发展出本地创新。
台湾夜市里很流行的“大肠包小肠”,是用源自潮汕的糯米肠,切开包裹香肠做成的,与美国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台湾特色伴手礼“凤梨酥”,来源于潮州传统点心。方块形状的点心烘烤成金黄色,就像金砖,店家为了讨个吉祥寓意,以“凤梨”命名,谐音闽南语的“旺来”
台湾“傻瓜面”的原型则是福州干面。由于制作工序非常简单,所以店家常常把面煮好后,让顾客对照着店内张贴的配料表,自行加入酱油、麻油、红油。这种简单的、半自助式的面条,逐渐被称为“傻瓜面”。
这样的面店里,同时也会经营其他的福州风味小吃,例如蛋煲汤、福州鱼丸等。同样来自福州的面线,也被台湾小吃店发扬光大,加入本地食材蚵仔(即小牡蛎),做成随处可见的蚵仔米线。
最负盛名的小吃,应该是在台湾发扬光大的小笼包。1948年,山西人杨秉彝只身到台湾,两手空空,靠着替人送油为生,并创设了“鼎泰丰”油行,为拓展经营兼做小笼包,最终成就了享誉国际的餐厅,成为小笼包的最佳代言人。( 据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