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西瓜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据统计,中国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然而,西瓜并非原产自中国,最早的西瓜既不好吃,产量也有限。
甜味西瓜起源于非洲东北部,人们从约4000年前开始对其进行培育,并开始逐渐向外推广种植。在被人类驯化之前,野生西瓜虽然富含水分,但质地较硬,色白而无味,甚至味苦。
“西瓜”一词,最早见于五代时胡峤的《陷虏记》,其中记录了“契丹破回鹘而得此(西瓜)种”的历史过程。
大约在9世纪中期,西瓜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到我国新疆,随后向南传播至山西、河南,向北传播至松花江附近的女真部族。
早年间,西瓜属于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借由各国使节、商人的交流,以贡品或奢侈品的身份,成为贸易往来的稀缺资源。
当时,在中亚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西瓜均由铅质盒包装,还需要加入冰块保鲜,一个西瓜在巴格达能卖到700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280元)。
到了南宋,普通百姓才吃上西瓜。当时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不料被对方扣押了15年。他回到南宋时,从金人手中获得了西瓜种子,并种植在了皇家苗圃,以此为起点,西瓜逐渐扩散至整个江南地区。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并注有“西瓜味淡而多液”。可见当时的西瓜种植规模已经较大,但瓜的味道并不是太甜。
于湖北恩施发现的“南宋引种西瓜摩崖石刻”,记述了培育西瓜的情况:“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
通过选种实验,西瓜的种植技术逐渐升级,味道更佳,产量更丰。
文天祥在《西瓜吟》中写道:“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红瓤和黄瓤品种。
至元代,西瓜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元朝初年的《农桑辑要》最早记载了西瓜栽培技术,当时已有重约30斤的巨型西瓜出产。
明清时期,种植面积扩大到全国,许多省份都有了自己的西瓜名种。北京南部的大兴地区已经有向皇室进贡的专门瓜园。
出于对西瓜的喜爱,康熙皇帝还曾专门挑选优质西瓜子,送往台湾地区,只为吃上一口“反季节”的西瓜。
自西瓜传入后,中国人对它的探索就从未停止。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相持阶段。此时的黄昌贤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心系祖国命运的他,成功利用植物激素首次培育出无子西瓜,轰动生物学界,后被人称为“无子西瓜之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西瓜、甜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低,品种少。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从事西瓜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先后培育出了优良新品种60余个。
1984年,西瓜育种专家吴明珠在第二十四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品种,于是她便把这种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自此,质优价廉的8424西瓜迅速在各地生根发芽。
除了培育良种,吴明珠还让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可种,加速推动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大国,并拥有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队伍。
令人好奇的是,在中国西瓜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外国人对西瓜的兴趣似乎并不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外国人较少吃西瓜,主要是因为品种少、价格高、质量参差不齐。
而我国仅“十三五”期间,选育的新品种就超过50个,在外观品质、含糖量、耐贮运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并且在中小果型上也有所突破,因此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大。(
据《解放日报》)
【阅读札记】西瓜漫话
中国是世界西瓜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据统计,中国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然而,西瓜并非原产自中国,最早的西瓜既不好吃,产量也有限。
甜味西瓜起源于非洲东北部,人们从约4000年前开始对其进行培育,并开始逐渐向外推广种植。在被人类驯化之前,野生西瓜虽然富含水分,但质地较硬,色白而无味,甚至味苦。
“西瓜”一词,最早见于五代时胡峤的《陷虏记》,其中记录了“契丹破回鹘而得此(西瓜)种”的历史过程。
大约在9世纪中期,西瓜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到我国新疆,随后向南传播至山西、河南,向北传播至松花江附近的女真部族。
早年间,西瓜属于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借由各国使节、商人的交流,以贡品或奢侈品的身份,成为贸易往来的稀缺资源。
当时,在中亚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西瓜均由铅质盒包装,还需要加入冰块保鲜,一个西瓜在巴格达能卖到700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280元)。
到了南宋,普通百姓才吃上西瓜。当时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不料被对方扣押了15年。他回到南宋时,从金人手中获得了西瓜种子,并种植在了皇家苗圃,以此为起点,西瓜逐渐扩散至整个江南地区。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并注有“西瓜味淡而多液”。可见当时的西瓜种植规模已经较大,但瓜的味道并不是太甜。
于湖北恩施发现的“南宋引种西瓜摩崖石刻”,记述了培育西瓜的情况:“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
通过选种实验,西瓜的种植技术逐渐升级,味道更佳,产量更丰。
文天祥在《西瓜吟》中写道:“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红瓤和黄瓤品种。
至元代,西瓜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元朝初年的《农桑辑要》最早记载了西瓜栽培技术,当时已有重约30斤的巨型西瓜出产。
明清时期,种植面积扩大到全国,许多省份都有了自己的西瓜名种。北京南部的大兴地区已经有向皇室进贡的专门瓜园。
出于对西瓜的喜爱,康熙皇帝还曾专门挑选优质西瓜子,送往台湾地区,只为吃上一口“反季节”的西瓜。
自西瓜传入后,中国人对它的探索就从未停止。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相持阶段。此时的黄昌贤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心系祖国命运的他,成功利用植物激素首次培育出无子西瓜,轰动生物学界,后被人称为“无子西瓜之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西瓜、甜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低,品种少。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从事西瓜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先后培育出了优良新品种60余个。
1984年,西瓜育种专家吴明珠在第二十四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品种,于是她便把这种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自此,质优价廉的8424西瓜迅速在各地生根发芽。
除了培育良种,吴明珠还让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可种,加速推动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大国,并拥有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队伍。
令人好奇的是,在中国西瓜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外国人对西瓜的兴趣似乎并不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外国人较少吃西瓜,主要是因为品种少、价格高、质量参差不齐。
而我国仅“十三五”期间,选育的新品种就超过50个,在外观品质、含糖量、耐贮运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并且在中小果型上也有所突破,因此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大。(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