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周耀山
(2017-02-28 20:49:52)分类: 教学设计(原创)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20170228
课题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授课人 |
|
二次 备课 |
教法 |
以学定教 |
编写人 |
周耀山 |
|
班级 |
高二( |
课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
|
||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那么孔子到底有哪些智慧呢? 简介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他是怎样教学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的课堂,来一睹圣人执教的风采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导学生朗读。 2.你了解本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明确标题是编者加的,《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本文是撷取首句作为标题。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
|
||
Ⅱ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
|
||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
三、你能自主翻译全文,并积累重点实虚词吗? (一)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句子,教师点评,强调掌握重点知识:
四、作业 1.课后“探究讨论”三、四题 2.《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5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导入。 二、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语录体散文。在《论语》属于长篇。同时也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明确: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三、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讨论明确: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师生讨论明确: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四、作业:《课时作业》二、三题
|
|
||
Ⅳ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
如何理解孔子对各弟子的评价,从中能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如或知尔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
|
||
Ⅴ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
60分钟的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题(22分)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17分)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翻译下列两个语段(15分)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四、请从以上两个语段中提取素材,自拟一幅对联,表达你对相关人物的评价。(6分) |
|
||
小结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