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周耀山

(2017-02-28 20:49:52)
分类: 教学设计(原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20170228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授课人

 

二次

备课

教法

以学定教

编写人

周耀山

班级

高二(  ) 班

 

2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那么孔子到底有哪些智慧呢?

简介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他是怎样教学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的课堂,来一睹圣人执教的风采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导学生朗读。

2.你了解本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明确标题是编者加的,《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本文是撷取首句作为标题。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你能自主翻译全文,并积累重点实虚词吗?

(一)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句子,教师点评,强调掌握重点知识: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                  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四、作业

1.课后“探究讨论”三、四题

2.《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5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导入。

二、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语录体散文。在《论语》属于长篇。同时也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层?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吗。

明确: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三、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讨论明确: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师生讨论明确: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师生讨论明确: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四、作业:《课时作业》二、三题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如何理解孔子对各弟子的评价,从中能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60分钟的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题(22分)

    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①坐  ②处于   ③居   ④住处  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  ⑥占,占据  ⑦积蓄,储存   ⑧平日,平时   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则曰,“不吾知也!”( )

    2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4十日,扁鹊复见( )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右(  

    6)囤积奇(  

    2.  ①不同   ②奇特,与众不同   ③奇怪,惊奇

    1乎三子者之撰(  

    2)渔人甚之(  

    3)永州之野产蛇(  

    4)览物这情,得无乎(  

    5)父焉(  

    6曲同工 (  

    3.   ①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逸,安乐,安全   ③安心 ④安抚抚慰  ⑤安置,安放 ⑥什么,什么地方 ⑦怎么

    1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乐(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身立命之地(  

    4)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4.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往   ⑥主持 zhì  通“智”。

    1)居则曰:“不吾也。”(  

    2)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3)不木兰是女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而不愠(  

    6)孰为汝多乎(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17分)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翻译下列两个语段(15分)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四、请从以上两个语段中提取素材,自拟一幅对联,表达你对相关人物的评价。(6分)

 

 

 

小结

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