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是从实修中生起的智慧。这种智慧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此在心中实现价值观,其真实的价值在于,缘起现象清净之后,一切现象即能显现庄严国土(包括报身和化身);空的本性即能成就法身。
想学游泳必须要到水里才行,经过听闻和思维抉择之后,对二谛或缘起性空的了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粗大的谬见。仅仅是这些理论上的答案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法义的实际修持,在心中对实相生起真实的证悟,从二元是非的幻网中解脱,现见法性的本来面目才行。只有通过实修所生起的究竟智慧,才能够断除较细微的分别执着,彻底根除无明。这种内心的证悟,就属于究竟的智慧,即胜义谛菩提心,是菩萨入定的境界和法身佛的境界,这种状态离于虚假造作,是诸法的实相。
空性智慧常常被凡夫想象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莫测,实际上确有系统的实修方法。龙钦巴大师就在《心性休息实修法》当中,教导了在座上入定修持智慧的方法:实修时,应远离世俗生活的一切忙碌,前往僻静处心无旁骛地实践止观双修,以此来了悟一切现象的真相。实修能使二谛的智慧与我们的自心融合,从内在斩断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直接看到万事万物缘起性空的究竟本质。
智慧度的实修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阶段,显现观为幻化八喻;第二个阶段,观察法性空性;第三个阶段,安住在离边中观之义中。
入座的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进入正式的观修。
第一个阶段的修法是:显现观为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
1、色声香味触五境的一切现象本来没有,是在迷乱者的感官中显现的,就像是梦境;
2、事物由各种因和缘组合而骤然显现,就像是幻术;
3、本来没有而显现为有,就像是眼睛不适,视觉上闪现的毛发和光影;
4、出现的时候并非实有,就像是盛夏的阳焰;
5、里里外外都没有的当中显现,就像是空谷的回声;
6、没有能依和所依,就像是寻香城;
7、显现而没有自性,就像是镜中影像;
8、本来并没有却显现出一切,就像是海市蜃楼。
就这样以喻义而观修,通达外境正在显现时也是虚妄无实有的空性现象。
结行:回向善根。
第二个阶段的修法是:观察法性空性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观察修,观察外境的显现都是内心的造作。具体方法是,用推理分析的方式,将外境的粗大显现和自己的身体分析为无分微尘,从而断定无境空性;将内在执着的心识分析为无分刹那,从而断定为无执空性。就这样证悟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意义,停止一切推理分析的思维,在这种无依空性的感受中入定。
结行:回向善根。
第三个阶段的修法是:安住在离边中观之义中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安住修,了知显现不灭并息灭执着外境的分别念。具体方法是:身不动,语不言,心不分别,无须消灭外境显现的一切,修行空性智慧并不是要改变任何现象,而是要看清一切现象的本质。所以,只需息灭执着外境的分别念,内在明空清澈的觉性灭尽一切执着戏论,中间没有身体和心识的所依而自然显现法性,在如虚空般的明空觉性、不可言思大智慧、离于意识造作的中观真如法性中安住,保持到还能继续安住前一直入定。佛子如果证悟了这个法性明空、犹如虚空的本性并能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才能称之为智慧度。
结行:在显现如梦如幻中回向善根。
按照以上方法次第实修的时候,分为入座和下座。下座阶段,多阅读有关智慧的中观论著,并且运用辨析力进行思维分析,以此提升和巩固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增进对于空性见地的了解,直到对它有把握为止。中观正见有助于我们认识胜义谛,也能使我们了解一切现象是怎样通过因和缘的结合而产生的。尽力不遗忘座上修持的感受,否则会再度陷入凡俗的迷惑中,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况下,保持空性的见地,念兹在兹,甚至延续到梦中,这样一来,座上和座下的修行自会相辅相成。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座上和座下无分别的境界。
随着止观双修的禅修习惯形成且稳定时,行者甚至不必去刻意观修空性,止观双修都将融入我们的生命中,使我们看清智慧和方便、空性和显现、胜义与世俗本是一体的两面,并非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个体。我们的空性见地越是甚深广大,对于现象能够随着因果无穷展现的理解就越清晰。这表示我们不再远离鲜活有力的智慧,在这种生活即是智慧的平等一味之中,对一切不明实相的有情众生,无尽的慈悲油然而生。由于证悟了空性智慧,行者将与我法二执渐行渐远,最终所有执着彻底断除。我们会了解自他之间没有差别,毫不造作地利益众生的慈悲和力量将自发地生起。就在空性与方便无别的止观双运中,呈现菩萨各地的境界,逐步到达佛地,这就是大乘之道的究竟旨归。
智慧度也包含了六度:把我们自己听闻、思考和修持空性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是智慧中的布施度;修三轮体空的时候,听闻、思维、修持都是有要求的,按这个要求去闻思修持,就是智慧中的持戒度;忍耐苦行、克服困难,坚持闻思修持空性,就是智慧中的安忍度;以欢喜心对三轮体空进行闻思修,就是智慧中的精进度;心安住在闻思修持的空性中,就是智慧中的静虑度;用三轮体空的方式去闻思修持空性,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度。
修学六度在菩提心的学处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六度涵盖了大乘佛子的修持纲要,简要归纳为:布施是福德之母,持戒是功德之母,安忍是和谐之母,精进是成功之母,静虑是善法之母,智慧是了悟之母。古往今来的诸多成就者,都对六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密勒日巴尊者这样总结六度:“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阿底峡尊者的总结是:“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着,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此外,吉美林巴尊者这样总结六度:“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不失慧念胜忍辱,一切助伴需精进,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想成圣尊)静虑度,贪执自解智慧度。”
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