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外道不共的修法
佛教与外道在禅定修持方面的不共之处在于:一是发心,即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二是正见,即是否具备空性正见。无论是九住心还是四禅八定的修法,若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与空性正见相结合,就具备了胜观而成为出世间禅定。因此,对于外道和佛教禅修差别的界定,更主要是依据有没有包含空性的修持来做判断。由于外道不具备空性正见,也就谈不上胜观,一切寂止的力量都只能控制和削弱五见、五非见这些烦恼随眠的力量。所以他们修四禅八定不能彻底断除烦恼,无法从轮回中解脱,更不可能成佛。要断除轮回的根,唯有依靠不共的胜观智慧,而胜观需要在具备寂止的基础上才能生起。
回顾颂词所说“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无著菩萨明确指出,要超越无色界禅定乃至出离世间,必须依靠寂止与胜观双修达到止观双运,也就是胜义谛菩提心,只有这种止观不二的境界才能摧毁所有的执着和烦恼。若缺乏胜观,即使四禅八定修到三界最高处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仍然是世间禅定,无法彻底断除烦恼和解脱轮回。因此,我们在实修静虑之前,先通过系统的闻思培养正知正见非常重要。
要彻底灭除烦恼光凭寂止是达不到的,小乘根性的修行人为了超越四无色,远离轮回的痛苦,永享寂静涅槃之乐,还需要在寂止的基础上结合人无我的胜观来修持。所以,小乘行者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寂止与人无我空性双修,才能在见道时抽薪止沸式地彻底断除见惑,这就是小乘的静虑度。
若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止观双修,就成为大乘的静虑。大乘的止观双修,是基于二无我的空性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大乘还有另一条路:直接修空性慧,虽然这种方式并不专门修持寂止,但是,在专注于研习和训练空性慧的同时,实际上也已经具备了寂止。也正是因为发心有大小,空性见地有深浅之别,于是在佛教的修持体系内,就有了小乘和大乘胜观的差别。
可见,在寂止与胜观之中,胜观是最重要的。但是,若没有寂止带来的宁静心,胜观也无法生起,所以说寂止与胜观双修,才是大乘佛子所修的静虑——菩提心学处的重要一环。
大乘和小乘的修持系统在如何发展寂止与胜观的教法上,尽管有些不同,但差异并不大,并且都一致认为寂止是获得胜观的助缘,无我正见的树立是生起胜观的前因。行者须先使心平静而稳定,才能有效进行胜观的修持。而且,进行止观修持的方式应该是同步而非分割,因此,重点是要修持止观的融合。
有关寂止与胜观,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寂止与胜观的自性;第二,止观双修的必要;第三,止观双修的方法;第四,止观双修的层次;第五,止观双修的成果——止观融合。
第一、寂止与胜观的自性
寂止,古梵语的音译为“奢摩他”,意思是无念地安住。胜观,古梵语的音译为“毗婆舍那”,意思是以智慧观察事物的本性及差别,看清一切念头和现象只是心的本性。
佛教的不共殊胜观点就是对诸法实相的认知,胜观也是一切出世间禅定的总括或因。广义上,在寂止基础上的善行,例如皈依、出离心、发菩提心等都是胜观。在特别的层面上,空性的修持是一种更为究竟的高层次胜观,这要求我们对缘起性空生起定解。前文用七相论研究“我”,从外到内观察分析“我”的所在,最后找到的结果是没有“我”。同时,用中观五大因对“我”以外的一切现象进行观察,研判现象的本质。最后研究的结论是,一切现象的本性远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或者远离常、断二边。这些答案对我们原有的错误世界观带来巨大的冲击,没有固有实存的人我和法我的这种情况,这就是空性。修持胜观的核心任务是延续这种认知和感受,保持这样的训练直到获得证悟。
本质上,寂止和胜观都只是一种帮我们接近并体会实相的手段,并不是实相本身。因为平静的心有助于我们趋近智慧,而胜观的智慧只是思维造作的相对智慧,但也可以帮助我们趋近真实智慧。一旦通过止观的修持获得了证悟,此时的胜观智慧才是胜义谛的真实智慧。在证悟的状态下,大成就者不必刻意创造安静的心,就能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无论处于任何寂静或混乱的状况,都不会动摇其内心对实相的证悟。
修持寂止并没有了义与否之别,修持胜观从程度的高低而言,却有相对和究竟之别。相对的胜观是用理智去辨析事物的性质和一些相关的特征与功用,特别是辨析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随顺毗婆舍那”。究竟的胜观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称为“正毗婆舍那”。修持大乘的胜观能远离二边,其中,空性慧的修持能断除对轮回的执着(有边),菩提心的修持能断除对涅槃的执着(寂边)。
静虑作为菩提心的学处包含六波罗蜜,修持静虑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这就是静虑中的布施度;修静虑的时候心不散乱,这就是静虑中的持戒度;要想获得静虑的成就,就需要持续修持、忍耐苦行,这就是静虑中的安忍度;以欢喜心愉悦地修持禅定,这就是静虑中的精进度;心念专一、不分别执着、定慧等持,这就是静虑中的静虑度;能修的人、所修的法、观照的对境三轮体空,显现而无自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静虑中的智慧度。
第二、止观双修的必要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止观双修的必要:不修静虑的过患和修持静虑的利益。
·不修静虑的过患
从世间的角度讲,凡夫的心本来就粗陋,狂躁不安,若没有静虑就不能专一、认真地对待工作与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必然会遭遇很多负面的人生经历。例如,夫妻感情不专一,就会造成家庭失和;父母不认真履行教育子女的责任,就难免晚景凄凉;工作不积极投入,就不能奢望喜人的业绩;企业家不专注于经营,就会令企业亏损破产累及员工。
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如果我们不修静虑,就很难消除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内心无法安宁,只会毫无节制地追求财、色、名、食、睡等世间五欲,放纵自心不停息,令烦恼接连不断。正如《入菩萨行》所说:“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发疯的大象会带来摧毁房屋、践踏庄稼,甚至伤人性命等众多危害。如果我们的心粗暴得像狂象一样无法安定,同样会衍生很多害人害己的心态、语言和行为。
从出世间的角度而言,《亲友书》一语中的:“无定慧非有。”这是说若无寂止,就不会有通达无我的胜观,若没有胜观,则不会有任何菩提果。不修静虑无法在心中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更无法了悟空性。由于缺乏寂止与胜观相结合的禅修训练,行者很容易落入昏沉或亢奋的陷阱,对法义的了解只是浮光掠影,而难以体味个中精妙。比如,观修自他交换不超过五分钟,凡夫的心就周游世界去了,观修空性同样也是如此,由于空性的见地和凡夫的习性有着巨大的冲突,若不平心静气地以教法的见地去细致思辨,根本无法在心中建立起正确的正见,更不用奢望能实际体验到。尽管佛陀也说过,皈依三宝的人迟早都会成佛,但每个人经历的时间则不相同了,有的人要长达无数劫,期间历经无数磨难,这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修持方法所致。虽然在心中已经播下了成佛的种子,却走了许许多多弯路,枉受轮回之苦。我们都承认这是根器的原因,其实根器之所以有差异,就是因为由于没有认清修行的方法。回到静虑的角度来看,任由自心散乱,却不愿意付出一点精进去做一些相关的训练,明知自己的惰性却不加以改善,推说只要念一定数量的咒语或佛号就行了,经常找各种理由来欺骗自己。
如果没有寂止,烦恼习气得不到有效的压制;如果没有无我空性的胜观,烦恼习气的种子也就无法根除。换言之,若远离寂止和胜观,无论我们修任何法门,最高也只能获得无色界的四空定,仍旧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总之,不进行止观融合的双修就无法脱离轮回,更无法获得遍智佛果。
·修持静虑的利益
龙树菩萨说:“若依四禅之定力,能除贪乐怖苦心,并获诸天之果报,如彼梵光广果然。”意思是修持寂止可以消除很多的贪欲烦恼,即使坚持修持没有胜观的禅定,也能消除粗大的烦恼,内心变得平和安宁,头脑放松而专注、思路清晰、思维敏锐、精力充沛,更有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是现世就能体会到的利益,来世还能投生到六欲天、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四空天享受安乐。单纯地修持寂止虽然有这些利益,但都是暂时而非永恒,因此并不是佛子追求的目标。
寂止与胜观双修才是佛子所乐见的,而且功德更大。因为止观双修不仅能消融一切烦恼,更能彻底斩断烦恼之源——我法二执,证得无上的佛果。《摄正法经》中说道:“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此外,《学集论》中也说:“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只有真实的止观双修,才可以了悟佛所说的殊胜妙法。莲花生大师讲过: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佛法,并非真的理解,证悟妙法的意义才是真正的理解。要明了佛法的含义,需要以禅定为基础,证悟三轮体空,才能切身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佛陀所说的真实不虚。
了解不修静虑的过患和修持静虑的利益之后,我们自然就能领会止观双修的必要,诚如寂天菩萨所描述:“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另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优哉游哉,人生就尽了,现应该修习等持!……最胜的静虑是心不造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