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五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静虑度根让仁波切

(2023-01-06 20:30:11)
标签:

宁玛派

分类: 禅修指导
二、与外道不共的修法



第三、止观双修的方法

     对于佛陀在第二转法轮时教导的缘起性空,以及第三转法轮教导的如来藏,修行人如果要在内心真实体验到这些见地,必须用止观双修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止观双修是佛教显宗最高层次的修行方法。如果按照实修的次第,止观双修应该是要到智慧度之后进行的,因为若不先了解空性智慧,胜观的修持就无法进行。由于颂词所说的“真实超越四无色”,必须以止观双修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智慧度之前讲解止观双修。



     依靠寂止的修持能带来心的宁静,如果心是平静稳定并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就能利用辨析力去研究经论意义、分析事物的本质。而通过寂止的训练获得静定之后,行者才能进行胜观。 我们自己体会一下便知,在内心极为混乱狂躁的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去了解任何一样事物,哪怕是一道算术题。总之,宁静的心能使我们检视并了解任何想关注的事物。



     修持胜观或止观双修,需要平静心的基础,因此,在九住心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止观双修的训练,特别是在获得第九住心的基础上修持止观效果最佳。



     龙钦巴大师这样总结了在座上入定修持止观双修的方法:“前行:以毗卢七法而坐,皈依、发心;正行:不分别、不执着任何法,于此境界中毫不散乱,外境显现不灭,生起无分别执着之等持;结行:回向善根”。这短短几句文字总结了一切止观双修的精要。但细致了解,其中的具体修持方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



     ·观察修,是用辨析的智慧分别观察和分析外在对境与空性、内心与觉知,以此论证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在文字理论上获得对于空性的相似理解,同时对世界的真相也获得新的认识。比如,前文所阐述的七相木车理论和中观五大因都属此例。但是,只用观察修无法获得证悟。



     ·安住修,是行者心不外散,观照活动中的心念,以了解内心的活动本质,并自然保持和延续对于空性的感受。这种修持不再利用分析推论等逻辑思维,而是直接体验心的本质,不需要以逻辑分析的方式来发现心没有存在性,行者直接观照自心并了知心不存在,依此契入实相。



     就修行的方法而言,止和观确实有所不同;在暂时修持的次第上来说,行者也要先得到寂止,才能生起胜观;但在究竟的层次来说,止观是同一本体上的两个不同的层面,缺一不可。寂止是胜观的助缘,胜观也同样是寂止的助缘。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这两种方法如果能正确进行,无论哪一种都能同时具备寂止和胜观。



     观察修的时候,必须心无旁骛地专注思索才能获得清晰理解,这就是寂止;依据正见的辨析力来分析,这就是胜观。



     安住修的时候,小心翼翼地保持和延续观察修所获得的感受,不带任何概念地安住于心之本性时的状态,这就是寂止;内心明明白白地觉察所感知的实相——“心不具有任何实质或真实固有的存在性”,这就是胜观。



     在实修的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实际证悟,这些胜观的方法总是不免造作。比如,我们会试图发现“是什么在觉知”,但其实什么也找不到。凡夫在获得任运证悟以前,这种造作是必要的,能使我们知道意识永不止息,却根本找不到“任何能知的本体”固有实存,这就是“无我”,即心不在任何地方,能发现的只是无我空性。所以,这种状况被称为明空不二。“无我”是凡夫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状态,因为凡夫的关注点一直在外界随波逐流,从来不约束或控制自心,因此任何障碍都可能在生命中出现。凡夫不了解:任何经验都像是在看电影,任何剧情中的事物并没有真正出现在电影院里,那些影像、声音和情绪只出现在我们心中。当我们去客观地一探究竟时,便会发现并没有真正的存在性,有的只是各种现象相互依存的暂时组合,这就是缘起。就这样,当佛子用胜观的智慧反观自心之后,便能看到无我和明空不二的情况。



     胜观实际上是“观看”无法被看见的事物,佛子在训练胜观时,一再地观察心的本性,但找不到任何具有真实存在的事物。通过观照心的本性无法被审察或分析这个事实,我们会对“心到底是什么或者像什么”逐渐产生清晰的认知,并生起“无一实体可执着”的确信,这就是胜观的修持。



     实修的时候,行者有时仅做观察修,有时候只训练安住修,有时候则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交替着进行。通过观察分析找到无我的强烈感觉之后,立刻把逻辑思维停下,维持在那种找不到事物本性的感受中,每次能保持的时间长短由行者的熟悉程度而定。当杂念或分析的思想再度出现时,又可以顺势开始观察修……就这样反反复复进行。这种修持不断清净着行者的二障,这样持续精进修下去,证悟空性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当获得证悟之后,成就者的心中对缘起性空的体证就是真实不虚的胜义谛,这种实相境界不假造作的同时具足寂止和胜观。



     要正确无误地进行止观双修,行者必须获得具德善知识的实修指导,还要保持热忱与精进,以选定的方法持续地训练,不要经常变换方法。另外,可以去参阅龙钦巴大师所著的《心性休息》、阿底峡尊者的《中观修行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等关于止观双修的殊胜教言,这些论著对如何修持止观都做了详细阐述。



     总之,我们在座上禅修时,将心专注于现象与空性不二,但在下座后,如果让心迷失于无尽的念头之中,我们的止观双修将很难有所进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者仍须保持观照和觉知。刚开始时,由于无始以来早已习惯于散乱的习气,使得串习止观相当困难。但是,不论多么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解脱轮回、对觉悟的渴望与热忱,用正知正念来控制我们的自心,持之以恒,自然会获得对身口意的驾驭能力。所以,禅修本质上只是一种习惯,即习惯用佛法的智慧觉知内外一切现象。当我们养成了这种觉悟的习惯,在行住坐卧或与人交谈等任何时候,都是在训练觉知力,对自我习气的控制力会成为不须刻意造作的自然反应。我们会习惯于保持在禅修中所获得的体验及了解,并习惯于视一切现象为幻相。如此一来,我们才不会对现象有所执着,不会再被自我的习性绑架和奴役。



第四、静虑的层次

     以上的修行方法和原理,按照修持的境界,静虑的层次分以下三个阶段: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凡夫行静虑

     凡夫行静虑是禅修寂止和相似的胜观,是资粮道行者着重修持的禅定。在此阶段,凡夫的主要问题来自执着于有,容易贪着修寂止过程中那些乐、明、无念的觉受,有些人甚至误以这些感受为追求目标,他们对空性只有理论上的认知,并没有实际体验。由于分别心还未停止造作,内心比较散乱,所以更倾向于寂止方面的修行。

     需要自己甄别的是,我们如果对寂止的修法一知半解,又没有研究抉择过空性理论,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盲修瞎练,那么这种“禅修”就连凡夫行静虑也没有达到。



·义分别静虑

     义分别静虑是加行道行者着重修持的静虑。当行者对空性有了一些认知和体会,但还未达到真实的证悟,这就意味着修持境界已上升到加行道,行者仍然有空与不空的分别。虽已没有了对乐、明、无念等各种觉受的贪着,却执着于空性而观修。



     从加行道暖位开始,行者能观的心以所观的空为对境,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还不是真实的止观双运,只是一种单空的境界,但是这种修持却是趋近证悟的必要过程。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凡夫就执着一切现象实有存在,为消除这种实执,便以“空执”对治,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法门,对治完毕即应放弃,否则良药反成毒药。



·缘真如静虑

     缘真如静虑是行者在见道的第一刹那开始之后的静虑,由于已经真实证悟了空性,既没有实执,也没有空执,已到达了超越这两种执着的现空不二境界,安住在寂止胜观融合无分别中,和佛陀的禅定类似。如寂天菩萨所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前面两个过程,麦彭仁波切说:远离一切戏论的寂灭定,凡夫很难当下趣入,应该先通达理论,断掉四边,即先断有边,再断无边,进而了知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只是分别念的安立,之后依次修持,便可逐步趣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境界。



第五、止观双修的成果——融合双运

     登地菩萨入定时,寂灭一切念头,智慧超越一切戏论,安住于这种寂止和胜观融合的状态就是止观双运。内心对诸法实相明明朗朗,离于昏沉、掉举等染污。这种状态和证悟空性同时发生,此时,寂止与胜观的这种融合并非表示止观同时独立共存,而是两者无二无别,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因此也称为止观不二。



     止观双运或生起止观无别的条件是,止与观必须通过训练都已获得成就,即寂止达到第九住心,胜观达到证悟空性。当真实达到第九住心的寂止境界,这个基础才能使止观双运成为可能。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都是交替修止观,而且胜观只是一种被动的修持,只能用辨析力来思维观察相似的空性,仍然达不到无分别的止观双运。因此,这个阶段只能叫止观双修。而当真实证悟了空性,安住在远离二边的第一刹那,这种究竟的胜观就能自然远离散乱,超越三界中的任何寂止,这会主动、自发地将修行人引入止观融合的境界,这种状态就像是冰溶于水,这才是真实的缘真如静虑。



     当行者体证到现象及其空性,即意味着见到现象的真如本性。佛陀将这种经验描述为超越思想概念,这种境界完全超越了语言文字的描述能力,无法通过思辨来证实其存在与否,即所谓契入三轮体空,这种明空不二的体证就是真实的证悟。

由于对这种静虑境界的熟悉,行者能在从事任何日常活动时,无须作意、毫不费力就能持续安住于自然的融合之中,这种状态用专门的术语来形容就是“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意味着行者不再被任何习气捆绑,彻底摆脱一切人、事、物、气氛、状况、处境、厌恶、喜好的控制,随着止观双运而得以充分显现的智慧,将使行者从轮回解脱,并达到佛陀的境界,这就是止观双运的修行成果。



     止观双运是行者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没有任何成就高于这个,因为必须被觉悟的已经被觉悟了,必须被净除的也已经被净除了。



     通过止观双修,所有的烦恼都将被逐一铲除,行者得以从习气的束缚中解脱,同时也摆脱了凡夫对概念的执着,去除一切缺陷、过失,对待事物的态度离于贪或嗔,并展现出对一切现象本性的全然觉醒。因此,一切功德会自然展现,逐渐变得清净无染,如同遮蔽太阳的云层被吹散,一直存在的本具光明昭然灿烂,并不需要再去创造任何新的功德,佛陀的一切智慧及功德都能一一展现了。所以,达到佛的境界是觉醒,成就佛果也并不需要去一个清净国度,而是以止观双运的成就置身于任何世界中。



     能达到止观双运的成就者,了解念头和心并不分离,而且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实质。即便有时候念头会自动升起,但同时了知那些念头只是心的一种动态化现而已,它们和心并无不同。



     就像天空没有可以指出的中心,也找不到边缘。达到止观双运的心以同样的方式安住,既无中心亦无边际。即便出现云朵,那也只是天空的幻化;



     也像高山全然稳定不动,止观双运的心坚实而稳固。即便山上生长了树木,那也只是高山的一部分;



     又像日月般全然明亮,止观双运的心恒时都具有同样的清晰明朗。即便出现了日食和月食,那也只是日月的本性而已;



     更像风平浪静的海面,止观双运的心彻底平静、毫无动摇。即便会产生波浪,那也只是海的一种动态化现而已,浪和海从来都是一体的。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