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踏上梦寐已久的讲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因为印象中的教师应该是严肃的,所以为自己准备了黑色的西装,力求打扮得老成一些,怕走上讲台“镇不住”学生。所以课堂上我不苟言笑,制定各种课堂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厉害。开始还算顺利,但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不怕我的严肃,敢于挑战我的权威,甚至让我束手无策,躲在办公室偷偷哭泣。我不得不对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产生怀疑:我这样做真的不对吗?我的老师们几乎都是如此呀,难道他们错了吗?
2002年,我有幸被学校推荐为第一批学习新课标的教师,通过培训,我不仅认识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更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知识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教师和学生应该自由、平等地对话。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想想我以往的课堂,感觉到深深的愧疚:那些可爱的孩子,我仅仅把他们看做了承载自己课堂教学的工具,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是多么的可怜!
于是我下决心改变现状,课堂上,高兴之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放声大笑,伤心之时,我会陪他们一起默默悲戚......我渐渐看到了孩子们眼底的惊喜。
但单单从课堂上改变还不够,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生活细节上我也在默默留心,尽量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除了研读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书籍,我还研读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专业书籍,学习与孩子们的对话方法和对话方式,学会和孩子们沟通,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于是收获了孩子们对我和语文课堂的喜爱,收获了他们甜美、灿烂的笑容。
唯有信任,孩子们才愿意追随;唯有信任,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唯有信任,孩子们才乐于和我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唯有信任,我们才能更自信地和学生一起行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们一起上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