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知音”

(2008-10-12 16:51:56)
标签:

杂谈

 

关于“知音

 

知音是人们心目中最圣洁的一个词汇了,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它的出处,我没有考证过,但每当看到或者听到、想到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感天动地的故事,自古被人尊为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为人津津乐道。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充满对未来的恐惧,身负沉重的生活压力,可以说,每个人都渴望有知音,期待着心灵有一方净土,享受心与心交融的快乐。

但这谈何容易啊。难怪大智若鲁迅也对自己的好友瞿秋白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知音不是什么人想有就能有的,需要一个人在各个方面都要有很高的修养。

首先在某一方面有自己酷爱的追求。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俩人对音乐的共同爱好,是他们能成为知音的基础。这种爱好不是一般的爱好,是痴迷,甚至高过自己的生命。

光有共同的爱好,还是不够的。要想有知音还必须有高贵的人格。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人们理解,说是伯牙不弹琴是因为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伯牙在认识钟子期之前,也没有人能懂他的琴声,他不是照样弹琴吗?伯牙不弹琴我认为是:他一弹起琴就会想起自己的朋友。音乐对伯牙来说高于生命,但跟对朋友的思念相比,又微不足道。我们可以看出伯牙对朋友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这种感情又岂是我们常人所能理解的啊。

知音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知音也叫知己。知己之间一诺千金,义字当先。古人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知音的最好的注解。当我们渴望相遇知己,当我们为没有知己而叹息的时候,我们想过吗,我们能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吗?

知音之间拒绝利益拒绝自私。知音是两个人高尚的爱好的结晶,两个高贵的灵魂的融洽,是两个人高贵人格的互相欣赏。

你想有知音吗?那你就要有高尚的追求,去培养自己的高尚的情操,让自己的灵魂纯洁,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魅力。当你具备了这些,你就具备了相遇知音的条件。但茫茫人海,我们依然感到孤独,知音可遇不可求,虽然一个人具备了拥有知音的条件,但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到知音。这就是人生。而这更显得知音的珍贵。

知音最排斥功利,那些抱着实用主义想法,认为交友之道在于有用或者办事方便等的人,是注定与知音无缘的。知音首先是君子之交,是精神的依赖。斗转星移,物质是有生命的,唯有精神不死。只有那种精神的依恋才能天长地久。

知音很难在异性中产生。很多人羡慕红颜知己,男女交往也大都抱着这种美丽的幻想。但事实上,红颜知己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在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男女之间,因为受人的本能的驱使,两性相吸的法则的力量太强大了,就是有所图,与知己之间追求精神的融合格格不入,想成为知己就变得十分困难。男女之间要想成为知己,要跨越“色衰爱弛”的心理障碍,起码两个人心里不会再有性别的观念,成为知音才有可能。可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男女之间打着寻找知音的旗号,不管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热烈,多么真挚,我也以为,这是对知音这个字眼的亵渎。爱情是美好的,但跟知己相比,还是有天地之别的。

知音(知己)是人类所有美好感情中最动人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配得上拥有知音的。当我们在使用知音这个神圣的字眼的时候,还是要充满敬畏之心,三思而行,千万不要玷污了这个美丽的词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乡的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