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必有好报
(2008-11-24 17:14:27)
标签:
杂谈 |
“好人”必有好报
这几天看传记《胡雪岩》,对“好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什么是“好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给“好人”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每个人对“好人”都是自己的理解和标准。这主要受到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影响,当然跟人的的爱好、志趣、脾气秉性也不无关系。我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告诉我,“好人”最重要的标准是:不自私,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生,就是活人和做人。活人,就是如何让自己生活的快乐;做人;就是如何跟人打交道,跟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跟人打交道,也是平衡处理自己跟他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好人”在利益面前,不说要做到舍己利人,但起码要做到不损人利己。
不损人利己,就是不自私。但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难。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在利益面前,不要老想着自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就会变得容易些。其实,想当好人,没有别的途径,一句话:就是吃亏让人。
也正由于当好人要吃亏,表面上让人有吃亏的感觉,让人利益受到损失,因此,这常常会让做好事的人心里愤愤不平。但我要说,抱着让人感恩戴德甚至有所图的想法去做好事,这样的人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因为有所图就是有私心。
自古以来施恩不图报被视为人的美德。一个人只有把做好事看做是自己份内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好人。
做这样的好人事事吃亏让人,会被人看做傻子,于是有些聪明人得出一个结论:好人没有好报。
好人真的没有好报吗?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大量的事实表明:好人必有好报。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很好的例子。
胡雪岩在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放牛娃。一天,放牛的时候,在路边上捡起一个包袱,打开一看:哇,满眼黄的、白的,全是金银财宝。胡雪岩如果当时据为己有,靠这些财富,他和他的家人可以盖房买地,过上让人羡慕的好日子。但胡雪岩虽然只是一个放牛娃,想也没有想,就抱着包袱,静静地在路边等着失主,因为他知道失主一定非常焦急。胡雪岩从中午等到天快黑了,才见一个商人,急匆匆地答问:有人捡到一个包袱了吗?胡雪岩问他包袱里有什么东西,商人回答的跟胡雪岩看到的一样。商人接过包袱,从里面拿出金子,往胡雪岩手里塞,但胡雪岩拒绝了,他说:捡到东西还给失主,是应该的,不能受好处的。商人大为感动。虽然胡雪岩放弃了一夜暴富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这样,让商人敬佩他的人品,收为徒弟,从此走上经商之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那个年代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
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人脉,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谁愿意跟一个自私的人打交道呢,恐怕就是自私的人也对自私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吧。人有了好事那会想着好人的,因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人共同的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好人必有好报,当然这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做好事不想着有好处,倒是得到了大大的好处。
世界就是这样,好人表面上看着吃亏了,被聪明人看成傻子,但傻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这是不是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而那些聪明人对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看似沾光,其实是鼠目寸光,不仅活得不快乐,而且人生也不会顺利。想吃亏的不一定吃亏,不想吃亏的也许吃大亏。这也许是老天爷对好人的奖励吧。
好人有好报。但好人做好事不能想着回报,这是好人的重要标志。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见风使舵、刻意经营之辈,只对自己有用的人也做好事,但这种人别说是好人了,恐怕连是不是人也很难说了。
好人做事,不问对象,不管事情大小,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这不是心血来潮,这是一种思想境界。其实往往是那些小事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好坏。我开车走在路上,就常常感叹人的素质的差异。比方过一个十字路口,有些骑自行车的人,明明是红灯,明明自己过不去,可是偏偏闯红灯,把车子停在路中间,自己过不去,也不让别人过的痛快;自己退到停车线以内,别人方便,自己也不吃亏,就是这样的事偏偏就不做。也不知道图什么?这种人心里哪有别人。我估计这种人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不会为别人着想的。当然,你不想着别人,别人有了好事当然也不会想着你。
当好人表面上看吃亏,但即使是吃亏,还是好人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好人有好报,作为一个结论,确实有点功利。其实当好人,即使不讲什么报,其本身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当然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不过,还是就此打住吧,这算是另一个话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