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韵共得绝句百首,诸公诗兴未减更浓,周公新起一阙,余遂和12首云:
1.
相思欲寄总无因,
百阙清词赋洛神。
嘱咐长天来去雁,
岭南日暖四时春。
2.
莫持后果问前因,
但有慈悲度鬼神。
明日醒来君莫怨,
雾霾散尽又逢春!
3.
山中昨夜悟前因,
下笔万言何处神:
但得樽中常有酒,
风霜雨雪尽如春。
4.
莫问前程各有因,
笃行众善自通神。
若君诵我清凉偈,
便得人间处处春。
5.戏和程周吴先生唉吆喂
欲赋新词未有因,
唉吆喂喂是何神。
昨宵签发东风令,
吹尽尘霾送去春。
6.晨与杜公驱车食豆脑油条有作
越客长吟未有因,
秋风莼菜每伤神,
标签:
杂谈 |
寒潮逐碧天,
隔岸听啼鹃。
牗纳烟花雨,
檐飞瀑布泉。
胜游需纵酒,
高卧不求田。
纯白无机械,
方知抱瓮贤。
附王右丞原玉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注:
1.求田,即问舍求田,《三国志.陈登》,用于比喻没有大的志向。王安石:“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文天祥:“圣恩优许力求田”。
2.机械,抱瓮,纯白,皆出自《庄子.天运》,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方干:“辘轳用智终何益,抱瓮遗名亦至今。”
范成大:“瓮畦纯白无机械,蒲局梟卢任博投。”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公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
标签:
维吾尔语水平考试教育文化 |
分类: 新闻时评 |
标签:
方言濒危语言语言语言多样化语言保护教育 |
分类: 语言研究 |
“城镇化对方言的冲击是致命的,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方言消失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
当前,一些汉语弱势方言濒危程度加剧,消失速度进一步加快,汉语方言的保护更具重要性与紧迫性。
部分汉语方言濒危
中国语言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据曹志耘介绍,2010年我国人口统计为13.39亿人,现在已发现的中国语言有130多种,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5大语系。汉语的使用人口大约有12.89亿人,汉语方言的使用人口大约有11亿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人口大约有0.5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认为,总体来说,南方大方言、北方官话区方言都不存在濒危问题,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但一些方言,如山区等小地方的方言,会逐渐向中心方言靠拢,或者向普通话靠拢。这类方言有可能处于濒危或者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暨南大学
标签:
语言调查教育 |
分类: 语言研究 |
8月初,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凯恩斯研究所(The Cairns Institute)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德拉·阿罕瓦尔德(Alexandra Y. Aikhenvald)荣获澳大利亚桂冠院士(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称号。
阿罕瓦尔德长期致力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阿拉瓦克语系的研究,在该地区与当地人一同生产、生活。在语言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是语言学学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一般的田野调查中,语言学学者和几个发音人合作,带着预设的调查词汇表和例句到语言社区进行短期调查。阿罕瓦尔德则倡导浸入式田野调查,这种方法有别于一般的田野调查,要求语言学学者前往语言社区生活,掌握当地语言,具备用该语言编纂字典和记录、分析文本的能力。她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反映出语言的真实情况和精髓。
无论是针对祈使式、命令式的跨语言研究,还是关于性别与语言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阿罕瓦尔德都倡导浸入式田野调查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同时也亲身实践着这一研究路径。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杂谈 |
分类: 汉语教学 |
标签:
博客七周年 |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言研究 |
摘要:本文探讨了“吗”的语法化过程,认为“吗”是在“VP无”格式中语法化的,整个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无”语义泛化,与句法功能的扩展有关;一是“VP无
标签:
中文教师职位教育 |
分类: 求职就业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