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宣武区胡同 |
宣武区没了,大吉片也消失了。
前段时间又去大吉片一带转了转。时隔一年多,又有很多变化,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走,几乎所有院落都成为断壁残垣,已经到处是废墟了。
标签:
美食天兴居锦芳炒肝 |
分类: 吃在胡同 |
(点击查看:胡同汇总)
天兴居是老北京心中的念想。这家开业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炒肝店,已是149岁高龄,在歇业数年后重新于鲜鱼口开张。一家小小的店面,激起无数老北京心头的一股温暖。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竹枝词云:稀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便是北京人对炒肝放不下的爱。
天兴居最早名为“会仙居”,创办人刘永奎把小店开在了热闹的大栅栏鲜鱼口路南,一开始是经营黄酒和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小菜的小酒馆。到了1900年,刘永奎之子刘宝忠兄弟三人在经营“白水杂碎”时无意中发现将猪肠切段、用淀粉勾汁,并加入蒜
标签:
旅游交道口北二条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标签:
旅游交道口北头条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交道口北头条:明代称头条胡同。清代末期改称大头条。1965年把南侧的梁家湾、翔凤胡同、北侧的东仁里、西仁里并入,改为今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头条。
胡同是交道口北部东侧的第一条胡同,因而得名交道口北头条,再向北还有二条、三条。
交道口在明代称大都角头,是今天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鼓楼东大街和交道口东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
交道口的东部是北新桥,也是四条道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在明代称绒家务角头。
角头——根据交道口与北新桥的道路情况,可以判断,应该是四路汇合的十字路口。
这个“交道”很可能是角头的谐音。
标签:
旅游福祥胡同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福祥胡同:胡同因福祥寺而得名。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由是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有山门,前、中、后殿。现只有中殿尚存。
福祥寺胡同明称福祥寺街,清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文革”中一度称辉煌街头条。
标签:
旅游前细瓦厂胡同后细瓦厂胡同 |
分类: 西城区胡同 |
前细瓦厂胡同:明代因地处细瓦厂前门,故名细瓦厂南门。清代易名为前细瓦厂。1965年,谈志胡同并入,定今名
后细瓦厂胡同:清代称为后细瓦厂,因在明细瓦厂以北而得名。1965年定今名。
胡同里曾住过算房高家。
算房高家就是指
标签:
旅游帽儿胡同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帽儿胡同: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清代称帽儿胡同
梓潼庙文昌宫,即文昌宫,位于今胡同21号,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又称文曲或文曲星,是斗魁六星的总称,后被道教奉为掌管人间文运之神。文昌宫旧有山门、钟鼓二楼正殿,供文昌帝群像。现被帽儿胡同小学占用,原建筑基本无存。院内还应有一座石碑,高4米,上有清嘉庆皇帝撰文、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墉所书碑记,记述该庙的历史,历经200余年仍保存完好。
胡同中13号是冯国璋故居(现仅有一个不起眼的后建小门),45号是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所在地。
标签:
景阳胡同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标签:
沙井胡同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沙井胡同:明代称沙家胡同。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仍为沙家胡同,但在夹注中已指出“家”一作“井”,宣统时期改今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为辉煌街六条。
15号院曾是黑芝麻胡同13号院清代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前宅。原为东、中、西三路并连的大型四合院。东、西路院现在为17、19号。15号为以前的中路院。
标签:
旅游前鼓楼苑胡同 |
分类: 东城区胡同 |
明代称为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有大兴养济院而得名。这所养济院应属于于大兴县。
“孤老”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中讹音为“鼓楼”,又因胡同位于鼓楼的东南方向,在鼓楼前面,胡同名称也随之改为前鼓楼。或是取鼓楼前方院子的含义。清末,院写作苑。
前鼓楼苑胡同北部是后鼓楼苑胡同,在明代没有称呼。清以后,开始作为地名出现,为了区分,分别冠以前、后。
文革中,前、后鼓楼苑合并,一度改称辉煌街八条
前鼓楼苑7号是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共三进院落,有垂花门、正房、厢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