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后皮肤真正变好才是硬道理」:从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谈「成分表的阅读」
(2011-01-06 18:34:04)
标签:
张丽卿邱品齐宋奉宜成分表肌肤监测酒糟敏感肌肤玫瑰痤疮护肤品健康 |
分类: 肌肤监测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分享过 张丽卿 老师的轻松看成分,输赢一念间;我所理解的内容,应该是谈论「对成分要有正确的认知」。这部份台湾推行许多,个人认为「对成分有正确认知」这种教育是重要的,但是也是困难的—「恶紫夺朱」的意思,就是「某正确理论推广一遍,就会诱发某不太正确理论推广一百遍」。这样的现实并不罕见。身为社会卫生教育的推广者,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邱品齐医师也很努力地推广「保养品成分认知与分析」。就我个人看,他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消费者学了一点粗浅的成分知识,开始胡乱地应用,结果是更多伤害」。这部份是我个人对他格文长期观察的心得,不代表 邱 医师自己的想法。
另外,关于「很多成分的分子过大还带有极性(像是酵素或是生长因子蛋白),这些成分根本就很难穿透表皮发挥效果」这个想法,经过这么久的肌肤检测,我在保养品吸收的途径=谈谈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一文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请各位格友务必拨冗看看该文。
给个我自己的结论(这是每一篇文章必须交代的):
逻辑上,从「研究成分切入去了解保养品」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在实务应用上,「结果是好的,就是好的」才是硬道理。既然保养品没有「上市后监测PMS」这个机制,对于成分的理解就不算完全。我还是建议以肌肤检测为主,成份理解为辅的切入方式。无论对医师或消费者来说,这才合理、安全的实务性作法。
其它的部分还是引用他的文章吧;请各位自行思考 邱 医师的「真义」:
如果只一味的强调成分吸收而不加筛选的话,最后造成「病从肤入」就麻烦了…
常常都会听到消费者询问说所使用的保养品是否可以被吸收?我想很多人都只关心吸收不吸收的问题,但重点应该在于皮肤到底需要吸收什么?
就像我们每天需要吃东西一样,重点并不在于吃的量有多少,而是在于食物的种类、处理的方式以及营养的均衡度。
先前文章中有提到「快速吸收」的迷思,今天再把这观念最进一步的衍伸。
皮肤是身体活性相当强的器官,可以说是具有「动态障蔽功能的再生性半透膜」。把物质涂在皮肤上是否会吸收是有不少的考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因素:
①
②
③
④
⑤
举几个例子来说像是防晒品只要留在角质层上发挥功能就可以,所以就不需要强调成分被吸收的目的;也不太需要添加要被吸收才能有效果的保养性成分(像是美白成分),也不太需要添加过度奈米化或是微脂囊的防晒成分。
像是保养品很多主要成分的浓度都没有标示,所以即使出现在成分表上也不表示就一定会产生积极效果。
此外很多成分的分子过大还带有极性(像是酵素或是生长因子蛋白),这些成分根本就很难穿透表皮发挥效果。
像是有些保养品会为了强调产品视感及触感添加色素、香料及过多的乳化剂,但这些成分有很多是分子量小且非极性的物质,使用后是有可能被吸收到皮肤里甚至到血液中。而老实说这些成分对于皮肤及身体来说根本不需要也没有积极的保养效果。
此外现在市场上很流行天然、有机、乐活及植物的概念,造成产品中会添加过多的萃取成分并宣称各式各样的效果,因为这些成分都是复方对于肌肤来说反而会暴露到过度复杂的物质,而且有很多成分的代谢方式及对于肌肤的长期安全性都还尚无定论。
简单说买保养品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有效成分会被吸收而让皮肤更好,但要达到这一点的前提是:
不要伤害到皮肤原本恒定自我调控的功能。
现在化妆品市场几乎都只讲求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但其实在这背后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及观念需要厘清;而且很多时候你所用的化妆保养品,早就超过你的皮肤可以负担的程度。
皮肤本来就不太想吸收太多东西进来,临床上我常发现很多人为了化妆保养,接触过多的外来物质还让皮肤吃到饱,我真的很担心也为这些人的皮肤叫屈…
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