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孝文智汇空间
孝文智汇空间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259
  • 关注人气:241,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仓廒

(2010-03-24 09:00:44)
标签:

仓廒

皇家

北京新闻台

联网

粮米

南新仓

it

分类: 羊眼珠--我的摄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新仓

 

    昨晚到北京新闻台做节目,与主持人玉昆探讨物联网的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很显然,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甚至有人认为,“2010年将成为物联网元年。”

   以下是这期节目的音频链接,从第9分钟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100323212000

 

    下午参加了一个活动,结束后犯了合计:如果回家,在家呆一两个小时,还得接着往新闻台赶;直接去新闻台,时间又太早。

    最后决定到南新仓转一转。

    很多人在北京生活多年,不一定去过南新仓,甚至不一定听说过南新仓。南新仓是目前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东端,东四十条桥西南,为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南新仓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始建,至今近600年历史,几乎与北京故宫同龄。它气魄雄浑、造型古朴、有着迷人的古韵,散发出充满沧桑的美感。

    南新仓依托于运河文明,是元明清南粮北济重要的见证,是仓场文化珍贵的遗存,是古建筑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仓内仍弥漫着松木结构的芳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古代,仓是总称,廒就是贮粮库房。据史料记载,在京城十三仓中,南新仓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为长期保存粮食,要求储粮的仓房保持干燥与恒温。在外观上,仓廒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廒砖产自山东临清县,大城砖每块长约45.5厘米,宽约22.5厘米,高约11.5厘米,重约25公斤。仓院墙砖要小一些,重约12公斤。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中国传统木架结构,七梁八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仓房都是砖砌,五花山墙,廒的墙体很厚,底部厚约1.5米,顶部约为1米,墙体收分很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292年,郭守敬又主持开凿了从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翌年竣工。建设中,他沿河建造了24座水闸,通过上下闸的相互启闭来调节水位,解决了北京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难题,从而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直达积水潭码头。元世祖忽必烈亲赐这条河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浚,大大促进了京城仓储事业的发展。以前供应京师的粮仓,大多建在距离北京50余里的通州。通惠河开浚后,城中陆续建起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粮仓。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说的“京城十三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为了防潮,每座仓廒的地基,都是用三合土夯筑。然后,均匀铺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作地面,上加楞木,铺满松板。墙壁有护墙板,门有门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为了通风,每座仓廒顶都有气楼、闸板,以透泻湿蒸郁热之气。并用竹篾编成隔孔,就像如今的纱窗一样,钉在窗上以防止飞鸟进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原址建成了文化美食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新旧对比,日月变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粮食运来得多时,廒库往往不够用,只好露天存放。于是,各仓场纷纷采取不同方式应对存粮难题。这些可随时移动的木制粮垛,具有透气性好、占地小、立体存储量大、装卸简易等诸多好处。如图所见,只要有一架木梯,由人工将粮食从顶端倒入库中,封上伞状顶即可。取粮时打开木垛下端的出粮口,便可自由掌握出粮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