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仓廒皇家北京新闻台联网粮米南新仓it |
分类: 羊眼珠--我的摄影 |
南新仓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100323212000
在古代,仓是总称,廒就是贮粮库房。据史料记载,在京城十三仓中,南新仓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
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为长期保存粮食,要求储粮的仓房保持干燥与恒温。在外观上,仓廒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
廒砖产自山东临清县,大城砖每块长约45.5厘米,宽约22.5厘米,高约11.5厘米,重约25公斤。仓院墙砖要小一些,重约12公斤。
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中国传统木架结构,七梁八柱。
仓房都是砖砌,五花山墙,廒的墙体很厚,底部厚约1.5米,顶部约为1米,墙体收分很大。
1292年,郭守敬又主持开凿了从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翌年竣工。建设中,他沿河建造了24座水闸,通过上下闸的相互启闭来调节水位,解决了北京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难题,从而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直达积水潭码头。元世祖忽必烈亲赐这条河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浚,大大促进了京城仓储事业的发展。以前供应京师的粮仓,大多建在距离北京50余里的通州。通惠河开浚后,城中陆续建起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粮仓。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说的“京城十三仓”。
为了防潮,每座仓廒的地基,都是用三合土夯筑。然后,均匀铺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作地面,上加楞木,铺满松板。墙壁有护墙板,门有门罩。
为了通风,每座仓廒顶都有气楼、闸板,以透泻湿蒸郁热之气。并用竹篾编成隔孔,就像如今的纱窗一样,钉在窗上以防止飞鸟进入。
原址建成了文化美食街
新旧对比,日月变迁
粮食运来得多时,廒库往往不够用,只好露天存放。于是,各仓场纷纷采取不同方式应对存粮难题。这些可随时移动的木制粮垛,具有透气性好、占地小、立体存储量大、装卸简易等诸多好处。如图所见,只要有一架木梯,由人工将粮食从顶端倒入库中,封上伞状顶即可。取粮时打开木垛下端的出粮口,便可自由掌握出粮多少。